0%

南郊文武出入舒和之乐

2025年07月05日

祝史辞正,人神庆叶。福以德昭,享以诚接。
六变云备,百礼斯浃。祀事孔明,祚流万叶。

九龄

译文

南郊文武出入舒和之乐
南郊祭祀时文武百官从容出入的祥和乐章
祝史辞正,人神庆叶。
祝官的祷辞庄重端正,人与神灵共同欢庆和谐。
福以德昭,享以诚接。
福泽因德行而彰显,祭祀以诚心相感应。
六变云备,百礼斯浃。
六代乐章齐备如云,百般礼仪周全融洽。
祀事孔明,祚流万叶。
祭祀之事极为周详,福运流传万代绵长。

词语注释

祝史:祭祀时主持祝祷的官员。
叶(xié):和谐,融洽。
六变:指六代乐章,即黄帝、尧、舜、禹、汤、周武王时期的音乐。
浃(jiā):周全,透彻。
孔明:非常明备,极为周详。
祚(zuò):福运,国运。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大唐王朝正值盛世,玄宗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之治"的辉煌局面。每逢冬至,皇帝必亲临长安城南郊圜丘祭天,此乃国家最为隆重的礼仪之一。《南郊文武出入舒和之乐》便诞生于这般恢宏的历史场景中。

是时,太常寺乐工们身着绛纱袍,在圜丘三层坛上陈设宫悬之乐。文武百官依《开元礼》规定,按品阶列于壝门之外。当皇帝乘玉辂至大次,太乐令撞黄钟之钟,乐工齐奏《舒和之乐》。青铜编钟与玉磬的清越之声,应和着圜丘上空盘旋的鹤鸣。

张说在《大唐祀圜丘乐章》的序文中记载:"冬至之祭,天子必亲率公卿,燔柴告虔。"此诗首句"祝史辞正"正对应《周礼》"太祝掌六祝之辞"的典故,而"六变云备"则暗合《周礼·大司乐》"凡六乐者,六变而致天神"的礼制。诗人以"祚流万叶"作结,既是对《诗经·商颂》"昔在中叶"的化用,更寄托着对大唐国祚绵长的期许。

细究诗中"百礼斯浃"四字,可见当时祭礼之盛。《旧唐书·礼仪志》载开元二十年冬至大祭:"设昊天上帝座于坛上,五方帝、日月各于坛第一等,五星以下坐于第二等。"其仪仗之隆,礼器之丰,恰如诗中"祀事孔明"所描绘的盛大场景。而这一切,都沐浴在初唐以来"以德配天"的礼乐思想光辉之中。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古代祭祀仪式的神圣图景。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此类乐章"气象宏阔,措辞典重",开篇"祝史辞正"四字便以史官般的严谨笔法,奠定肃穆基调。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特别指出"人神庆叶"中"叶"字之妙,既含"协和"之意,又暗合"叶韵"之趣,展现天人感应的独特境界。

诗中"福以德昭"二句深得儒家礼乐精髓,王夫之《唐诗评选》称此"以德配天"的思想"直承周礼"。"昭"与"接"的动词运用,令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为可见的光辉与仪式动作。北宋《文苑英华》编者特别赞赏"六变云备"的意象组合,认为"云"字既指祥云缭绕的实景,又暗喻礼仪如云变幻的层次感。

"百礼斯浃"中"浃"字尤为精警,《唐诗品汇》解为"周遍贯通",形容礼制精神渗透每个细节。尾联"祀事孔明"化用《诗经》"祀事孔明"句,朱熹《诗集传》谓此"明"字有"洁净显著"双重意蕴。末句"祚流万叶"的时空想象,严羽《沧浪诗话》评为"以草木意象喻国祚,得《楚辞》遗韵"。

全诗在四言古体中蕴含多重声韵之美,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指出其"仄起平收,如磬如钟"。情感表达方面,方东树《昭昧詹言》称其"敬而不畏,庄而不滞",完美体现唐代礼乐"中和之美"的特质。通过器物、动作、自然物象的层层递进,最终升华为对文明传承的永恒期许,恰如《乐府诗集》编者所云"一字千钧,尽得风雅之正"。

点评

昔闻《南郊文武出入舒和之乐》,如聆九韶遗响,其辞庄雅含章,其韵中和得体。唐人郊祀乐章之妙,尽在此"六变云备,百礼斯浃"八字中——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尝叹:"肃穆之气扑面,而'云备''斯浃'之虚字运用,使典重文辞顿生舒卷之态。"

近人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尤赏"福以德昭,享以诚接"二句:"以经籍体为颂声,却得《诗经·小雅》'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的诚敬之美。'昭''接'二字下得极稳,似见燔柴升烟时,天人交感之刹那。"

钱钟书《管锥编》论此篇曰:"'祚流万叶'之结,非徒夸诞,实得《文心雕龙·祝盟》'修辞立诚,在于无愧'之旨。将程式化祝辞写出流转生机,此盛唐气象在礼乐文学中的投射也。"今观"祀事孔明"四字,确如朱光潜所言:"宗庙之美,以简净显庄严;郊祀之音,因克制见深弘"(《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