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年间,大唐王朝正值盛世,玄宗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之治"的辉煌局面。每逢冬至,皇帝必亲临长安城南郊圜丘祭天,此乃国家最为隆重的礼仪之一。《南郊文武出入舒和之乐》便诞生于这般恢宏的历史场景中。
是时,太常寺乐工们身着绛纱袍,在圜丘三层坛上陈设宫悬之乐。文武百官依《开元礼》规定,按品阶列于壝门之外。当皇帝乘玉辂至大次,太乐令撞黄钟之钟,乐工齐奏《舒和之乐》。青铜编钟与玉磬的清越之声,应和着圜丘上空盘旋的鹤鸣。
张说在《大唐祀圜丘乐章》的序文中记载:"冬至之祭,天子必亲率公卿,燔柴告虔。"此诗首句"祝史辞正"正对应《周礼》"太祝掌六祝之辞"的典故,而"六变云备"则暗合《周礼·大司乐》"凡六乐者,六变而致天神"的礼制。诗人以"祚流万叶"作结,既是对《诗经·商颂》"昔在中叶"的化用,更寄托着对大唐国祚绵长的期许。
细究诗中"百礼斯浃"四字,可见当时祭礼之盛。《旧唐书·礼仪志》载开元二十年冬至大祭:"设昊天上帝座于坛上,五方帝、日月各于坛第一等,五星以下坐于第二等。"其仪仗之隆,礼器之丰,恰如诗中"祀事孔明"所描绘的盛大场景。而这一切,都沐浴在初唐以来"以德配天"的礼乐思想光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