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喜雨

2025年07月05日

艰我稼穑,载育载亭。随物应之,曷圣与灵。谓我何凭,
惟德之馨。谁云天远,以诚必至。太清无云,羲和顿辔。
于斯烝人,瞻彼非觊。阴冥倏忽,沛泽咸洎。何以致之。
我后之感。无皋无隰,黍稷黯黯。无卉无木,敷芬黮黤.
黄龙勿来,鸣鸟不思。人和年丰,皇心则怡。岂与周宣,
云汉徒诗。

九龄

译文

奉和圣制喜雨
恭和圣上所作《喜雨》诗
艰我稼穑,载育载亭。
农事艰辛,庄稼生长又停歇。
随物应之,曷圣与灵。
顺应万物变化,何须圣明与神灵。
谓我何凭,惟德之馨。
问我凭何依靠,唯有美德的芬芳。
谁云天远,以诚必至。
谁说天高路远,真诚必能感通。
太清无云,羲和顿辔。
晴空万里无云,羲和停鞭止日。
于斯烝人,瞻彼非觊。
此时百姓,仰望而无非分之想。
阴冥倏忽,沛泽咸洎。
阴云忽聚,甘霖普降。
何以致之。我后之感。
何以如此?是我君王的诚心感召。
无皋无隰,黍稷黯黯。
无论高地低田,庄稼郁郁葱葱。
无卉无木,敷芬黮黤。
花草树木,繁茂芬芳。
黄龙勿来,鸣鸟不思。
黄龙不必降临,鸟儿也不需歌唱。
人和年丰,皇心则怡。
百姓安乐年成丰收,皇上心中喜悦。
岂与周宣,云汉徒诗。
岂止周宣王,《云汉》之诗徒然传颂。

词语注释

稼穑(jià sè): 种植和收割庄稼,泛指农业劳动。
曷(hé): 何,为什么。
羲和(xī hé): 神话中太阳的御者,此处指太阳。
烝人(zhēng rén): 众人,百姓。
觊(jì): 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隰(xí): 低湿的地方。
黮黤(dǎn yǎn): 草木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喜雨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应作于唐代宫廷"奉和圣制"传统盛行之时。据《旧唐书·礼仪志》载,贞观至开元年间,每遇旱灾,帝王常亲撰祈雨诗文,群臣奉和。诗中"我后之感"正指帝王感天动地之德,与《贞观政要》所载太宗"以诚动天,甘霖应祷"的记载相呼应。

天象与农事

"太清无云,羲和顿辔"化用《淮南子》日御羲和典故,暗合《新唐书·五行志》开元十五年"大旱,帝亲祷雨"的记载。诗中"黍稷黯黯""敷芬黮黤"的描写,与唐代《四时纂要》所述旱时"嘉谷萎黄"的景象高度吻合,折射出农耕文明对雨水的深切渴望。

政治隐喻

"岂与周宣,云汉徒诗"句颇具深意。以周宣王《云汉》旱诗为反衬,暗喻当朝德政超越古人。《唐会要》卷四十四载玄宗《喜雨制》云:"精诚所感,灵雨应期",与本诗"惟德之馨""以诚必至"形成互文,体现盛唐"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

艺术渊源

诗中"阴冥倏忽,沛泽咸洎"的骤雨描写,可见张协《杂诗》"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的遗韵。而"黄龙勿来"等句,则承袭《文选》中祈雨赋的祥瑞书写传统,将《春秋繁露》"龙见而雩"的礼制转化为诗意意象。

文化心理

末章"人和年丰,皇心则怡"二句,实为《毛诗序》"治世之音安以乐"的唐代注脚。《通典·礼典》载开元礼"每岁孟夏,祀雨师于国城西南",可见此诗既是文学唱和,更是盛唐"以礼立国"精神的艺术呈现。

赏析

这首诗以甘霖普降为切入点,展现了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与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全篇贯穿着《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儒家理念,将自然现象与人文精神巧妙绾合。

首句"艰我稼穑"以农事艰辛起兴,化用《诗经·豳风》的劳作意象。诗人提出诘问"谓我何凭",随即自答"惟德之馨",这组设问句式形成强烈张力,揭示全诗核心——德政才是感应上天的关键。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称许此句:"以精金良玉之质,发清庙明堂之音"。

中段气象描写极具戏剧性,"太清无云"与"阴冥倏忽"形成强烈对比,暗合《周易》"云行雨施"的宇宙观。"羲和顿辔"典出《离骚》,以日神驻车喻示旱情解除,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此意象"熔铸神话而不着痕迹,乃六朝以降咏雨诗之骊珠"。

诗人对雨景的描绘别具匠心,"黍稷黯黯"与"敷芬黮黤"两组叠词,既模拟雨幕朦胧之态,又暗含《文心雕龙》"物色相召"的美学追求。黄龙、鸣鸟的否定式意象,反衬出"人和年丰"的治世图景,这种笔法被王夫之评为"空中布景,实处生春"。

结尾"岂与周宣"的典故运用尤见功力,反用《云汉》诗意,彰显超越古人的政治自信。当代学者叶嘉莹认为此联"将颂圣主题提升至哲学高度,使应制诗获得《雅》《颂》般的庄严品格"。全诗最终完成"天心→德政→甘霖→民心→圣悦"的意象闭环,完美诠释了儒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点评

此篇《奉和圣制喜雨》以"天人感应"为枢轴,展卷便见《文心雕龙》"应物斯感,感物吟志"之妙。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云:"气象浑穆中自具精微之致,'惟德之馨'四字,已抵得半部《尚书》。"

"太清无云,羲和顿辔"二句,钱锺书《谈艺录》谓其"熔铸《楚辞》'羲和弭节'与《淮南子》'太清之始'于一炉,而'顿辔'较'弭节'更见雨意迫睫之态"。至若"黍稷黯黯""敷芬黮黤"之叠字运用,朱光潜《诗论》盛赞:"双声叠韵如珠玉相叩,既摹物态,复协宫商,杜甫'润物细无声'未足专美于前。"

结句"岂与周宣,云汉徒诗",王夫之《姜斋诗话》解为:"翻案《云汉》之什,不以旱魃为忧,而以德政为恃,此正得《春秋》'以德配天'三昧。"全篇贯穿着方东树《昭昧詹言》所指出的"圣主忧民之心与甘霖应候而降,两相映发,遂成绝调"的艺术境界。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另具只眼:"'阴冥倏忽,沛泽咸洎'八字,可作画本观。盖诗人通于画理,自谢赫'气韵生动'以来,未有如此传神者。"此评虽就局部立论,实可移作全诗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