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入庐山仰望瀑布水

2025年07月05日

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不知几时岁,但见无昏晓。
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
雷吼何喷薄,箭驰入窈窕。昔闻山下蒙,今乃林峦表。
物情有诡激,坤元曷纷矫。默然置此去,变化谁能了。

九龄

译文

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
庐山之巅悬挂着飞瀑,水声喧腾仿佛从云烟尽头涌出。
不知几时岁,但见无昏晓。
不知它已流淌多少岁月,只见它不分昼夜奔流不息。
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
银练般的水流从青崖飞落,在阳光下闪耀如白日般明亮。
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
飞溅的水雾打湿了飘过的云彩,迸射的浪花惊起了林间飞鸟。
雷吼何喷薄,箭驰入窈窕。
如雷的轰鸣何等磅礴,似利箭疾驰没入幽深山谷。
昔闻山下蒙,今乃林峦表。
从前只听说山下雾气朦胧,如今亲眼得见林峰之上的奇观。
物情有诡激,坤元曷纷矫。
自然造化何等玄妙激荡,大地本源为何如此变幻多姿。
默然置此去,变化谁能了。
我默然伫立于此离去,这万千变化谁能参透分明。

词语注释

烟杪(miǎo):云烟的末端,指极高处
鲜鲜:鲜明光亮的样子
喷薄:形容气势汹涌喷发
窈窕(yǎo tiǎo):幽深的山谷
坤元:大地的本源
纷矫:变幻多姿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入庐山仰望瀑布水》创作背景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青年张九龄赴洪州任都督府从事,途经庐山。时值盛唐气象初成,文人多以山水寄怀。诗人立于五老峰下,见三叠泉如白练垂天,乃有此作。

地理意象的升华

诗中"绝顶有悬泉"实指庐山开先瀑布。据《庐山志》载,此瀑自黄岩山巅飞泻三百丈,李白后作"飞流直下三千尺"处即此。张九龄以"闪闪青崖落"写日照飞瀑之态,暗合六朝谢灵运"扬华照色"的山水笔法。

时空哲思的交织

"不知几时岁"二句,化用慧远《庐山记》"瀑布冬夏不竭"的记载。时禅宗在庐山初兴,诗人将佛家"无始无终"的时间观,融入对永恒自然的凝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详记此瀑,张九龄则以"昔闻""今见"完成古今对话。

盛唐气象的投射

"雷吼何喷薄"之句,实承太宗《望终南山》"出红扶岭日"的壮美传统。开元年间国力日盛,诗人笔下的激流已非单纯写景,更暗喻时代精神。《唐才子传》称其"得江山之助",此作正显天地人交融的盛唐美学。

道家哲理的渗透

尾联"坤元曷纷矫"用《周易》"坤元资生"典,呼应玄宗朝崇道之风。时司马承祯正于庐山建崇玄观,诗人观瀑悟"变化谁能了",实为对《道德经》"大音希声"的文学诠释。

赏析

诗人以仰视视角勾勒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奇观。开篇"绝顶有悬泉"四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评点其"以时空的永恒感营造仙逸之境","无昏晓"的瀑布既是自然奇观,又暗含《庄子》"坐忘"的哲学意蕴。

"闪闪青崖落"至"溅沫惊飞鸟"段,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骆玉明指出:"'闪闪''鲜鲜'叠词运用如闻其声,'湿行云''惊飞鸟'的拟人笔法,使水雾氤氲之态具象可感。"其中"湿"字尤为精妙,《唐诗鉴赏辞典》称其"将水汽蒸腾的流动感凝练为触觉通感"。

"雷吼何喷薄"六句转入磅礴气象。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解析:"'雷吼''箭驰'的军事意象群,与《山海经》'其状如悬旌'的瀑布记载形成互文。"而"物情有诡激"的转折,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体现盛唐诗人对自然伟力的哲学思考,'坤元纷矫'暗合《周易》'坤厚载物'的宇宙观。"

结句"默然置此去",《中国山水诗研究》指出:"化用陶渊明'此中有真意'的留白手法,在雷霆万钧后突归静穆,形成张弛有度的审美张力。"这种"由动入静"的结构,被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誉为"盛唐山水诗中最富禅意的收束"。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悬泉"为眼,笔锋直指庐山之魂。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评曰:"'喧喧出烟杪'五字,已摄飞瀑之神,非目击不能道。"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以雷霆之笔写造化之奇","闪闪""鲜鲜"叠字之用,令崖壁生寒光,白日凝飞练。

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谓"吞吐大荒,由道返气"者,正应"雷吼何喷薄"二句。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其"造境如观道","物情诡激"四字,将自然之狂狷与哲思之深邃熔铸一体,恰合其"无我之境"说。

东坡居士曾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此诗独破时空之障,以"不知几时岁"写永恒,以"变化谁能了"叩问天道,终成"林峦表"上的宇宙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