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入庐山仰望瀑布水》创作背景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青年张九龄赴洪州任都督府从事,途经庐山。时值盛唐气象初成,文人多以山水寄怀。诗人立于五老峰下,见三叠泉如白练垂天,乃有此作。
地理意象的升华
诗中"绝顶有悬泉"实指庐山开先瀑布。据《庐山志》载,此瀑自黄岩山巅飞泻三百丈,李白后作"飞流直下三千尺"处即此。张九龄以"闪闪青崖落"写日照飞瀑之态,暗合六朝谢灵运"扬华照色"的山水笔法。
时空哲思的交织
"不知几时岁"二句,化用慧远《庐山记》"瀑布冬夏不竭"的记载。时禅宗在庐山初兴,诗人将佛家"无始无终"的时间观,融入对永恒自然的凝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详记此瀑,张九龄则以"昔闻""今见"完成古今对话。
盛唐气象的投射
"雷吼何喷薄"之句,实承太宗《望终南山》"出红扶岭日"的壮美传统。开元年间国力日盛,诗人笔下的激流已非单纯写景,更暗喻时代精神。《唐才子传》称其"得江山之助",此作正显天地人交融的盛唐美学。
道家哲理的渗透
尾联"坤元曷纷矫"用《周易》"坤元资生"典,呼应玄宗朝崇道之风。时司马承祯正于庐山建崇玄观,诗人观瀑悟"变化谁能了",实为对《道德经》"大音希声"的文学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