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

2025年07月05日

驰道当河陕,陈诗问国风。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
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九龄

译文

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
奉和皇帝之命途经陕州时所作
驰道当河陕,陈诗问国风。
驰道横跨黄河陕地,赋诗探问民间风情。
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
山河分隔三晋故地,衣带相连两京相通。
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
身后函谷关已远,前方旌旗穿过边塞。
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漫步洛阳街道上,风光璀璨映苍穹。

词语注释

驰道:古代供帝王行驶车马的大道。
河陕:指黄河与陕州(今河南陕县一带)。
陈诗:此处指作诗。陈,陈述。
国风:本指《诗经》中的民歌,此处代指民情。
三晋:春秋末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合称三晋,大致在今山西、河南北部一带。
襟带:衣带,比喻地势相连。
两京:唐代指长安与洛阳。
函关:函谷关,古代重要关隘。
阙塞:指洛阳附近的伊阙(龙门山),因两山相对如阙而得名。
旌(jīng):旗帜。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东巡洛阳途次陕州,见山河形胜而诗兴勃发,遂作《途次陕州》。时张九龄以中书舍人随驾,奉和此作,笔下既见盛世气象,又蕴宰辅襟怀。

陕州古称"崤函要冲",诗中"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暗合《史记》"山河表里"之喻。玄宗原唱已佚,然九龄和作犹存盛唐气韵:驰道黄尘未歇,天子仪仗已过函关。前旌所指,非独洛阳陌上牡丹色,更见"日月丽天"的王朝意象。

细辨"陈诗问国风"五字,实有深意。开元中期采诗观风制度复兴,九龄以《诗经》采风传统比附圣驾巡幸,将河陕途中的黄土驿道,化作王化天下的文化通衢。末句"光景丽天中"遥应《洛神赋》"荣曜秋菊"之句,然褪尽建安悲慨,独留大唐雍容。

赏析

诗人以雄浑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壮阔的王朝巡幸图。"驰道当河陕"开篇即见帝王气度,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驰道'二字暗含天子威仪,'当河陕'更显地理之要,笔力千钧"。河陕要冲的地理意象与"陈诗问国风"的礼乐意象交织,展现盛唐时期政治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运用精妙的时空对照手法。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以山川形胜喻王朝血脉,'襟带'之喻既见地理纽带,更暗喻政治统一"。三晋故地的苍茫与两京繁华形成张力,而"同"字点睛,昭示着帝国疆域的精神联结。

后两联的移动视角尤见匠心。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采用流动视角,函谷关的险峻与阙塞的巍峨在行进中次第展开,暗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深意"。尾联"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将全诗推向高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曰:"'丽天中'三字化用《易经》'日月丽乎天',既实写东都盛况,又象征王朝如日中天"。

全诗在雄浑气象中暗藏细腻情感。诗人通过"陈诗""行看"等动作性意象,将臣子对盛世的礼赞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正如莫砺锋在《唐诗三百首点评》中所言:"此诗表面写景纪行,实则每一笔都在书写对开明政治的期许,是典型的'盛世之音'的变奏"。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如琬琰之器陈于玉堂,气象雍容而骨力深稳。张说以"驰道"开篇,便见帝王巡幸之盛,而"陈诗问国风"五字,尤显庙堂雅士心系民瘼之怀。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燕公手笔,总在'襟带两京'一联,山河形胜与王朝气运,俱在尺幅之中。"

"川原三晋别"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云:"五字括尽地理,而'别'字尤见锤炼之工,非泛泛写景语。"后四句更显匠心,吴乔《围炉诗话》叹赏:"'函关尽''阙塞通',非独状旅途之迢递,实暗喻圣泽广被,笔底有颂声而口角无谀气。"

末句"光景丽天中",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如黄钟大吕之馀响,既合应制体式,复得比兴之微旨。洛阳陌上日色,即是唐室中兴气象。"此等结句,真所谓"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