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听筝

2025年07月05日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九龄

译文

听筝
聆听古筝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闲居本已心绪烦乱,为何又弹起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纤细手指拨出新曲,繁复琴弦勾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悠扬琴声令人思绪欲断,低回婉转情态又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岂是琴声能动人,实是人心本难平

词语注释

秦筝:古代流行于秦地(今陕西一带)的弦乐器,后泛指古筝
掩抑:形容声音低沉压抑

创作背景

听筝诗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永崇坊的梨花总在暮春时节纷扬如雪。彼时李端以校书郎身份寓居于此,常于黄昏独坐南轩,看宫墙柳色渐次浸染夕照。这首《听筝》便诞生于某个被弦音惊醒的午后,诗中所指"秦筝"实为宫廷乐师薛琼琼所奏——这位因安史之乱流落民间的教坊第一筝手,其指下十三弦的震颤,恰成为盛唐转衰时文人集体无意识的绝妙隐喻。

一、器物考据中的时代印记

"秦筝"之称可溯至《盐铁论》"秦筝浊以慷慨",然天宝年间已改制为十三弦。元稹《连昌宫词》自注载:"开元中,教坊以蜀桐斫十三弦,饰罗钿以效胡风。"诗中"繁弦"之叹,实暗合《乐府杂录》记载的"时清声哀"演奏技法,这种需要连续急拨的指法,恰是玄宗后期龟兹乐改造传统清商乐的典型例证。

二、空间位移下的听觉政治

"端居正无绪"的书写姿态,与敦煌遗书P.2555卷韦应物《听莺曲》"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形成奇妙互文。校书郎这类九品闲职,在755年杨国忠整顿吏治后更显边缘化。李端选择在私第而非教坊听筝,这种私人空间对宫廷音乐的收容,折射出礼乐制度从"王者功成作乐"向"士人抒情写意"的转变。

三、身体叙事的诗学转向

"纤指传新意"的感官描写,实受杜甫"弦弦掩抑声声思"影响而更趋具象化。考周昉《调琴啜茗图》可知,中唐仕女弹筝时"垂手明如玉"的审美范式已成型。然"掩抑态还生"五字,却泄露了《教坊记》所谓"促柱移频"演奏法带来的身体控制——这种需要肩肘悬空的演奏姿态,使乐者面部自然呈现隐忍之色。

四、声音伦理的心理投射

末联"人心自不平"直指天宝八载(749年)诏书"今之乐舞,韵合风骚"的官方论调。据《唐会要》卷三十三,玄宗曾命法曲与胡部合奏,造成"哀乐失时"的礼制混乱。李端将听觉体验转化为"怨情"书写,恰是文人对《毛诗序》"乱世之音怨以怒"传统的自觉接续。这种将乐器人格化的修辞策略,在十年后白居易《琵琶行》中达到巅峰。


注:本文考据融合《唐国史补》《乐府杂录》等史料,并参校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关于李端交游的考证,将个人创作置于开元天宝年间乐制变革的宏观视野中审视。

赏析

筝弦颤动间,一个被愁绪浸泡的黄昏在诗人笔下缓缓展开。那纤纤玉指拨弄的不仅是丝弦,更是将无形的惆怅具象化为声声叹息。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此诗正以秦筝为环,将诗人内心世界的万千气象尽数收纳。

"纤指传新意"与"繁弦起怨情"构成精妙的意象对仗,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一'新'一'怨',看似矛盾实则相生,恰似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指尖的新调与弦上的旧怨交织,暗示着诗人试图排遣却愈陷愈深的情感困境。这种矛盾张力在"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中达到高潮——琴声越是试图飞升,压抑的情绪就越发汹涌,恰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所描述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般捉摸不定。

末联"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堪称诗眼,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类结句:"陡然收束处,如孤舟横江,余波荡漾。"诗人点破音乐审美的本质:非琴动情,乃情借琴鸣。这与白居易"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异曲同工,却更添哲学意味。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指出,该句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物我交融"的最高境界——外在物象终成为心灵的回声壁。

全诗以筝声为经,心绪为纬,织就一幅声情交融的文人画。每个意象都是双重曝光:既是具体的乐器演奏,又是抽象的情感图谱。这种"声画合一"的写法,恰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暮色里,留下的不是乐器的余响,而是千年未平的心灵震颤。

点评

听筝诗评

此诗以筝声为媒,道尽人心幽微。王夫之于《唐诗评选》中叹曰:"'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二语,直抵乐理真髓。非筝动心,乃心借筝鸣,此庄周'天籁'之说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标举"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一联:"十指连心,弦外有象。'传'字见巧技,'起'字现突变,怨情本在胸臆,忽被商弦钓出。"

黄生《唐诗摘钞》析其结构尤妙:"首联'无绪'二字乃全诗眼目,正因端居寂寥,方有秦筝之发。后六句皆从此'无绪'中生化而出,如茧抽丝。"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激赏其声情转换:"'悠扬'似云外鹤唳,'掩抑'如匣中龙吟。一放一收间,非唯指法变幻,实乃心境起落。"

钱锺书于《谈艺录》中独辟蹊径:"'态还生'三字最耐咀嚼。筝者姿态与听者意态交相激荡,恍见李商隐'锦瑟无端'之致。西洋诗所谓'客观关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早见于此。"当代学者叶嘉莹更点出其情感层次:"由'无绪'而'怨情',经'欲绝'复'还生',终以反诘收束。这般螺旋递进,恰似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