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2025年07月05日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箓,香闻郑国诗。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九龄

译文

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苏侍郎在紫薇庭中与众人各赋一物,我分得芍药为题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
皇宫禁苑中生长着红色芍药,淡淡芬芳却难以自抑
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有幸生长在这清幽之地,又恰逢明媚的艳阳天
名见桐君箓,香闻郑国诗
其名记载于《桐君药录》,其香传颂在郑国诗篇
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若这孤傲的根茎真有药用,人们爱它便不止因花色艳丽

词语注释

仙禁(xiān jìn):指皇宫禁苑
桐君箓(tóng jūn lù):指古代药学著作《桐君药录》
郑国诗:指《诗经·郑风》中描写花卉的诗篇
华滋(huá zī):花朵的艳丽姿态

创作背景

张九龄《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盛世文华灿若云霞,紫薇省(即中书省)作为唐王朝中枢机要之地,不仅是政令所出的清贵之所,更是文人雅士荟萃之堂。此诗当作于张九龄任职中书侍郎期间(约733-734年),时值春日,同僚于紫薇庭中文会,分咏庭中景物。张九龄分得"芍药"一题,遂以物喻志,借花抒怀。

芍药自古有"花相"之称,诗中"仙禁生红药"暗合紫薇省之尊贵——唐代中书省因"天官紫微垣"而得名,植芍药于庭,恰显其清华之态。而"微芳不自持"一句,既写芍药娇柔之姿,亦隐喻诗人身处权力中心却持守谦抑的品格。张九龄此时虽居要职,然其诗文中常怀"孤根"之思,尾联"非直爱华滋"正透露出其不以繁华炫目为念,而重实用济世之才的政治理想。

考《桐君箓》为古药学典籍,《郑国诗》即《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典故。张九龄以经史入诗,既显芍药的文化意蕴,又暗合其"以儒治国"的主张。此时大唐表面繁盛却隐伏危机,诗人借咏花寄托对才德之士当为世用的期待,字里行间可见开元贤相的风骨与远虑。

赏析

紫薇庭中的芍药,在张九龄笔下被赋予了超越凡俗的灵性。那"仙禁生红药"的开篇,便以"仙禁"二字将宫廷花园升华为蓬莱仙境,而"红药"意象经《诗经·溱洧》的文化沉淀,早已成为男女情思的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此处的"微芳不自持"暗含双重意蕴:既写芍药娇弱之态,又隐喻士人在皇权前的谦卑姿态。

诗人以"清切地"与"艳阳时"构成精妙的空间叙事。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阐释,这种空间建构实则是唐代馆阁诗学的典型手法——通过地理意象的层递(仙禁→清切地→艳阳时),完成从神话空间到政治空间的转换。那看似写实的"艳阳时",实则是开元盛世的诗意投射。

颈联的"桐君箓"与"郑国诗"形成知识考古般的用典密度。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盛赞此联:"以《桐君药录》的医药典籍对仗《诗经·郑风》的文学经典,使芍药同时具备救赎肉体与滋养心灵的双重价值。"这种互文性书写,正是盛唐文人"以学为诗"的典范。

尾联"孤根若可用"的转折尤为耐人寻味。北京大学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诗人将咏物主题突然转向用世之志,'非直爱华滋'的宣言,与张九龄《感遇》诗中'草木有本心'的哲学思考形成互文。"那深埋土中的"孤根",恰似诗人虽处庙堂却保持的孤高品性。

全诗在物我交融中完成精神升华。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总结其艺术成就:"以本草之芍药为经,以士人之心志为纬,在六韵四十字中构建起唐代咏物诗'体物得神'的经典范式。"这种在宫廷应制诗中保持个性抒发的创作姿态,正是开元名相张九龄诗学的独特魅力。

点评

名家点评

张戒《岁寒堂诗话》评此诗曰:
"子寿(张九龄字)咏芍药,不尚形似而取神韵。'微芳不自持'五字,写尽名花娇怯之态,恰似美人含羞低首。后联'清切地'与'艳阳时'对举,暗喻才士遇明主之欣幸,寄托遥深。"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云:
"唐人咏物,多在虚实之间。此诗'名见桐君箓,香闻郑国诗',以典故作虚写,而'孤根若可用'忽转实境,结句'非直爱华滋'更见大臣荐贤之旨,温柔敦厚,得风人之遗。"

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
"曲江(张九龄)以宰相之尊赋小物,却能小中见大。'幸因''还遇'二联,分明自况遭际。末联孤根可用之说,正是开元盛世用人不以门第取士的写照,一株芍药而见时代气象。"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此诗双关之妙,古今罕匹。表面句句咏芍药,实则字字写才士。'微芳'喻寒门才子,'清切地'指翰林院,'艳阳时'谓明时,'孤根可用'则倡言拔擢微贱之才。咏物诗至此,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