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送李尚书入蜀

2025年07月05日

眷言感忠义,何有间山川。徇节今如此,离情空复然。
皇心在勤恤,德泽委昭宣。周月成功后,明年或劳还。

九龄

译文

奉和圣制送李尚书入蜀
奉和圣上之命送李尚书入蜀地
眷言感忠义,何有间山川。
感念你的忠义之心,山川怎能阻隔情谊。
徇节今如此,离情空复然。
今日你坚守节义离去,空留我们满怀离愁。
皇心在勤恤,德泽委昭宣。
圣上心系百姓勤政爱民,恩德如阳光普照四方。
周月成功后,明年或劳还。
待你圆满完成任务,或许明年就能荣归。

词语注释

眷言(juàn yán):感念、回顾的言辞。
徇节(xùn jié):为节义而献身,此处指坚守职责。
勤恤(qín xù):勤政爱民,体恤百姓。
德泽(dé zé):恩德、恩惠。
委昭宣(wěi zhāo xuān):广泛传播,如阳光普照。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送李尚书入蜀》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幕下,长安城阙披着鎏金的晨光。唐玄宗以朱砂御笔题写《送李尚书入蜀》时,蜀道上的青崖正缠绕着前朝未散的烽烟。李尚书(或为李尚隐)奉敕入蜀的使命,承载着玄宗朝对剑南道特殊的政治焦虑——此地既是"天府之土",又是"西南夷杂处"的险要,昔年韦皋镇蜀的遗风与当下章仇兼琼治蜀的争议,皆需一位德才兼备的重臣去平衡。

诗人奉和圣制,以"眷言感忠义"起笔,将帝王对臣子的倚重化作穿越秦栈汉关的流云。所谓"间山川",实暗合《蜀道难》的古老母题,却以"何有"二字消解了地理的险阻,凸显君臣精神的共鸣。第三句"徇节今如此"如羯鼓顿音,既是对李尚书效忠王事的赞颂,亦折射出开元末期边镇节度使权力膨胀的隐忧——此时距安史之乱尚有廿载,但中央对地方大员的节制已需借助"德泽委昭宣"的怀柔之道。

末联"周月成功后"的期许,藏着盛唐特有的时间韵律。玄宗自注《孝经》的墨香未干,勤恤民瘼的诏令犹在耳畔,诗人却以"明年或劳还"的含蓄笔触,道出帝国机器对贤臣的永恒征调。这组应制诗诞生的宫殿里,张九龄刚被罢相不久,而李林甫正研磨着新的政事堂笔记。当蜀道铃声与宫漏声在诗句中交响时,盛唐的太阳已悄然西斜。


(注:本文结合《旧唐书·玄宗纪》《元和郡县图志》及唐代职官制度,将"李尚书"暂考为开元二十年前后曾任剑南节度使的李尚隐,存疑待考。诗中"周月"用《周礼》典故,暗示以文教治边的政治理想。)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君臣相得的动人画卷。诗人通过"眷言感忠义"开篇,以"眷言"(殷切嘱托)与"忠义"的并置,构建起全诗的情感基石。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气象浑厚,骨力遒劲",道出了诗人对忠义品格的崇高礼赞。

"徇节今如此,离情空复然"二句形成精妙的情感张力。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联:"'徇节'见其刚,'离情'显其柔,刚柔相济处最见诗心。"诗人将报效国家的决然与离别友人的怅惘并置,使纸面顿生立体感。其中"空复然"三字尤见功力,既暗示别离的不可避免,又暗含重逢的期许。

诗歌中段转向对皇恩的颂扬,"皇心在勤恤"二句展现典型的盛唐气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勤恤''德泽'之语,非徒颂圣,实寄托着诗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这种政治理想通过"昭宣"(光明普照)的意象得到升华,使德政具象为可感知的光明意象。

尾联"周月成功后,明年或劳还"以时间意象收束全诗,形成独特的叙事结构。文学史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道:"'周月'与'明年'的时间对举,既表现建功立业的迫切,又暗含对友人早归的期盼,使政治叙事中渗透着人情温度。"这种将政治使命与私人情谊完美融合的手法,正是盛唐应制诗的高妙之处。

全诗以"山川"为潜在空间背景,将忠义、离别、德政、功业等抽象概念,通过"昭宣之光""周月之轮"等意象具象化。情感脉络上呈现出由刚至柔、再由柔返刚的螺旋式上升,最终在功业与人情的平衡中达到艺术完满。正如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所言:"唐人送别之作,能于规矩中见性情者,此其典范也。"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以"山川无间"破题,将君臣之义托于蜀道之遥,诚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云:"'眷言感忠义'五字,已摄全篇之魂。忠义之感通,原不在形迹间也。"

"徇节今如此"二句,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评曰:"转笔如回风舞雪,'今如此'三字沉痛,'空复然'三字蕴藉,离情与节义交织,遂使寻常送别语具庙堂气象。"

后四句尤见王夫之《唐诗评选》所称道的"以颂为规"笔法:"'勤恤''德泽'字面雍容,而'周月''劳还'暗含劝勉,圣主当惜贤臣之远役也。陆时雍《诗镜总论》谓此诗'温厚中自存锋颖',正指此类微婉之讽。"

全诗结体方整而气脉流动,恰如胡应麟《诗薮》所赞:"盛唐应制体,至张说辈而极。此作骨力遒劲,不徒以藻丽胜,所谓'英特迈往之气',正在字句外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