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圣制《送李尚书入蜀》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幕下,长安城阙披着鎏金的晨光。唐玄宗以朱砂御笔题写《送李尚书入蜀》时,蜀道上的青崖正缠绕着前朝未散的烽烟。李尚书(或为李尚隐)奉敕入蜀的使命,承载着玄宗朝对剑南道特殊的政治焦虑——此地既是"天府之土",又是"西南夷杂处"的险要,昔年韦皋镇蜀的遗风与当下章仇兼琼治蜀的争议,皆需一位德才兼备的重臣去平衡。
诗人奉和圣制,以"眷言感忠义"起笔,将帝王对臣子的倚重化作穿越秦栈汉关的流云。所谓"间山川",实暗合《蜀道难》的古老母题,却以"何有"二字消解了地理的险阻,凸显君臣精神的共鸣。第三句"徇节今如此"如羯鼓顿音,既是对李尚书效忠王事的赞颂,亦折射出开元末期边镇节度使权力膨胀的隐忧——此时距安史之乱尚有廿载,但中央对地方大员的节制已需借助"德泽委昭宣"的怀柔之道。
末联"周月成功后"的期许,藏着盛唐特有的时间韵律。玄宗自注《孝经》的墨香未干,勤恤民瘼的诏令犹在耳畔,诗人却以"明年或劳还"的含蓄笔触,道出帝国机器对贤臣的永恒征调。这组应制诗诞生的宫殿里,张九龄刚被罢相不久,而李林甫正研磨着新的政事堂笔记。当蜀道铃声与宫漏声在诗句中交响时,盛唐的太阳已悄然西斜。
(注:本文结合《旧唐书·玄宗纪》《元和郡县图志》及唐代职官制度,将"李尚书"暂考为开元二十年前后曾任剑南节度使的李尚隐,存疑待考。诗中"周月"用《周礼》典故,暗示以文教治边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