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使至广州

2025年07月05日

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邅回。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
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

九龄

译文

昔年尝不调
曾经那些年仕途不顺
兹地亦邅回
如今来到此地依然徘徊不前
本谓双凫少
原以为难遇成双的野鸭(比喻知音难觅)
何知驷马来
谁知竟有驷马高车到来(比喻突然得志)
人非汉使橐
我虽不似汉代使节身负橐囊(指出使重任)
郡是越王台
这广州城却是南越王驻跸之地
去去虽殊事
来来去去虽是不同的际遇
山川长在哉
唯有这壮丽山河永远长存

词语注释

邅回(zhān huí):徘徊不前
双凫(shuāng fú):成对的野鸭,常比喻知音或伴侣
驷马(sì mǎ):四匹马拉的车,指显贵车驾
橐(tuó):口袋,汉代使节出使时背负的文书袋

创作背景

岭南瘴疠地,开元年间,张九龄以秘书少监身份奉使广州。宦海沉浮之人重踏故土,笔下便有了这首《使至广州》的千年回响。

唐时五岭尚属烟瘴未开的化外之境,刺史每以左迁为惧。九龄曾因谏罢张说而外放洪州,此番持节南来,马蹄踏过梅关古道的青石,恍见汉时陆贾持橐、南越王赵佗筑台的旧影。诗人以"双凫"自比地方小吏,忽得"驷马"使节殊荣,字里行间却不见喜色——岭南道巡察使的旌节在苍梧古郡的烈日下,映照出的是开元盛世背后的人才困局。

广州都督府城头,越王台遗址的砖石仍带着秦汉的体温。九龄驻足珠江畔,见蕃舶云集的盛况与刺史府邸的简陋形成奇异对照。这位后来成为岭南第一宰相的诗人,在"郡是越王台"的咏叹里,早已埋下开凿大庾岭道的宏愿。南海郡的荔枝花落在他的官袍上,化作"山川长在"的永恒咏叹——这既是对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的隔空回应,亦为韩愈"夕贬潮阳路八千"埋下了伏笔。

史载九龄此次巡察,奏罢贪墨县令十余人。当他站在越秀山巅俯瞰珠江时,笔下流出的不仅是迁客骚人的感怀,更有着整顿吏治的能臣气度。盛唐的广州城在诗中成为时空折叠的奇点:汉使的符节、越王的宫阙、唐时的蕃坊,都在"去去虽殊事"的哲思中获得了永恒。

赏析

这首诗以简淡笔墨勾勒宦游漂泊中的山川永恒与人生无常,张九龄将个人际遇融入岭南风物,在时空交错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自我救赎。

"双凫"与"驷马"的意象对仗堪称诗眼。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联"以微禽对高驾,取势极陡",凫鸟的渺小与驷马的煊赫形成强烈反差,暗合诗人从"不调"到受召的命运转折。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赞赏"何知"二字:"意外之喜,不露痕迹,得含蓄之妙"。

越王台的地理意象承载着深沉历史感。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张九龄善用岭南古迹,越王台在此既是地理坐标,更是时间容器"。当"人非汉使"的慨叹与"郡是越王"的实景叠加,个人渺小感在历史长河中愈发清晰——这种时空意识被钱钟书《谈艺录》概括为"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苍茫感"。

结句"山川长在"的哲学升华最见功力。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分析:"张九龄总能在宦海沉浮中保持凝视永恒的视角,这种超越性眼光使其贬谪诗迥异于同时代诗人"。五个平仄相间的字里,既有对仕途"去去殊事"的释然,又暗含对天地恒常的敬畏,恰如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所言:"以地理的不变观照人事的变迁,是张曲江体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全诗情感流转如暗泉潜行。从首联滞涩的"邅回"到颈联开阔的"越王台",最终升华为尾联澄明的宇宙意识,这种情感演进被叶嘉莹《唐诗鉴赏》誉为"完成了从怨诽到旷达的心灵跋涉"。在看似平实的叙述里,藏着唐人特有的精神气象——无论际遇如何,总能在山川永恒中找到安顿生命的支点。

点评

岭南烟雨漫相招,张子此篇气格高。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有云:"九龄诗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然此作却见雄浑之笔,越台汉使,俱化山川。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尝论其"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双凫驷马"之喻,非独状迁谪之态,更见宦海浮沉之悟。末句"山川长在"四字,尤显天地亘古、人生须臾之思,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此"结得超脱,掷地作金石声"。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此诗堪为注脚。邅回之地,驷马之速,终不碍诗人以澄明心眼观照古今,钱锺书《谈艺录》所谓"山水之幽,足以涤荡宦情"者,正是此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