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瘴疠地,开元年间,张九龄以秘书少监身份奉使广州。宦海沉浮之人重踏故土,笔下便有了这首《使至广州》的千年回响。
唐时五岭尚属烟瘴未开的化外之境,刺史每以左迁为惧。九龄曾因谏罢张说而外放洪州,此番持节南来,马蹄踏过梅关古道的青石,恍见汉时陆贾持橐、南越王赵佗筑台的旧影。诗人以"双凫"自比地方小吏,忽得"驷马"使节殊荣,字里行间却不见喜色——岭南道巡察使的旌节在苍梧古郡的烈日下,映照出的是开元盛世背后的人才困局。
广州都督府城头,越王台遗址的砖石仍带着秦汉的体温。九龄驻足珠江畔,见蕃舶云集的盛况与刺史府邸的简陋形成奇异对照。这位后来成为岭南第一宰相的诗人,在"郡是越王台"的咏叹里,早已埋下开凿大庾岭道的宏愿。南海郡的荔枝花落在他的官袍上,化作"山川长在"的永恒咏叹——这既是对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的隔空回应,亦为韩愈"夕贬潮阳路八千"埋下了伏笔。
史载九龄此次巡察,奏罢贪墨县令十余人。当他站在越秀山巅俯瞰珠江时,笔下流出的不仅是迁客骚人的感怀,更有着整顿吏治的能臣气度。盛唐的广州城在诗中成为时空折叠的奇点:汉使的符节、越王的宫阙、唐时的蕃坊,都在"去去虽殊事"的哲思中获得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