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

2025年07月05日

孔门太山下,不见登封时。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
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

九龄

译文

孔门太山下
孔子的故宅坐落在泰山脚下
不见登封时
再也看不到当年帝王封禅的盛况
徒有先王法
空留先王制定的礼法制度
今为明主思
如今成为贤明君主追思的对象
恩加万乘幸
圣恩浩荡,天子亲临
礼致一牢祠
以最高规格的太牢之礼祭祀
旧宅千年外
这座千年古宅
光华空在兹
唯有往昔的荣光仍在此处流连

词语注释

登封:帝王登山封禅的祭祀仪式
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
一牢:古代祭祀规格,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创作背景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冬,玄宗皇帝东封泰山,途经曲阜孔子旧宅,亲临祭奠,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并命群臣奉和圣制。张九龄此诗正是在这一历史情境下应制而作。

是时大唐正值开元盛世,玄宗以"崇儒重道"为治国之策。当金舆玉辇停驻于洙泗之畔,但见古柏森森,殿阁寂寂,千年礼乐仿佛在残碑断碣间低吟。诗人以"孔门太山下"起笔,将封禅泰山的帝王伟业与孔子旧宅的沧桑并置——昔日孔子未能亲见周天子封禅的遗憾,如今化作"明主思"的盛世回响。

"一牢祠"暗用《礼记》中太牢之祭的典故,玄宗以天子之尊行弟子之礼,在千年旧宅前以三牲祭器重塑儒家道统的光华。末句"光华空在兹"似叹似颂,既写殿宇梁间浮动的尘埃,亦喻礼乐文明在盛世中的重生。此诗笔致清雅而气象恢宏,恰如唐代徐坚评张九龄诗作"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在应制诗中独见士大夫的深沉历史情怀。

赏析

诗人以孔子旧宅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首句"孔门太山下"以泰山为背景,既点明地理方位,又暗喻孔子思想的巍峨崇高。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与孔子"万世师表"的地位形成巧妙呼应,这种空间与精神的叠合,正如学者傅璇琮所言:"将地理意象与人文象征熔铸一体,展现出大唐王朝对文化道统的尊崇"。

"不见登封时"一句陡然转折,通过时间维度的拉伸营造出深沉的历史感。诗人以"登封"这一帝王祭祀仪式为镜,照见当下与历史的落差。程千帆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徒有''今为'的虚实对照,既流露对先王礼制消逝的怅惘,又暗含对当代明主复兴儒道的期许"。

中二联的"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值得玩味。万乘之尊的帝王仪仗与简单的一牢之祀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矛盾修辞恰如葛晓音教授分析的:"以物质层面的简朴反衬精神层面的丰盈,揭示出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形式排场,而在诚心敬意"。数字"万"与"一"的对比,暗合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思想精髓。

尾联"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将时空张力推向极致。吴小如先生曾精辟解读:"'空'字用得极妙,既是物理空间的空旷,又是历史长河的虚空,更是文化光芒的充盈——在虚实相生中完成对儒学永恒价值的礼赞"。千年旧宅与不灭光华构成物质与精神的永恒对话,这种艺术处理,正体现了盛唐诗人"以有限见无限"的审美追求。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敬而不媚,思而不哀"的特质。诗人既保持着对先贤的虔诚敬意,又透露出理性审视的历史眼光;既有对往昔的追怀,又不失对当下的肯定。这种平衡的情感态度,恰如莫砺锋教授所言:"展现了大唐士人特有的文化自信——他们缅怀古人,但绝不沉溺于怀古的伤感;他们推崇传统,却始终保持着创造的活力"。

点评

名家点评

张说此诗如"古鼎陈香,自生肃穆之气"(沈德潜《唐诗别裁》),将帝王经临孔子旧宅的庄严气象,化作五言律诗中流动的礼乐光华。首联"孔门太山下,不见登封时"二句,纪昀评为"十字吞吐岱宗云烟"(《瀛奎律髓刊误》),以太山喻圣德,以登封暗喻今昔圣王之别,笔致高古而意蕴遥深。

颔联"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王夫之《唐诗评选》独赏其"法度中见性情",谓其"以'徒有''今为'作转捩,既存先圣遗风之叹,复彰当朝崇儒之诚"。诗中"万乘幸""一牢祠"之对,冒春荣《葚原诗说》称其"典重而不板滞,皇家仪制与祀孔诚敬,俱在尺幅之间"。

结句"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方回《瀛奎律髓》批曰:"'空'字最耐寻味,既言庙堂光华长存,复暗含斯文不坠之思,得温柔敦厚之旨。"此诗整体"如黄钟大吕,肃穆雍容"(李因笃《汉诗评》),堪称盛唐应制诗中"以典丽为骨,以气象为神"(胡应麟《诗薮》)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