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创作背景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冬,玄宗皇帝东封泰山,途经曲阜孔子旧宅,亲临祭奠,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并命群臣奉和圣制。张九龄此诗正是在这一历史情境下应制而作。
是时大唐正值开元盛世,玄宗以"崇儒重道"为治国之策。当金舆玉辇停驻于洙泗之畔,但见古柏森森,殿阁寂寂,千年礼乐仿佛在残碑断碣间低吟。诗人以"孔门太山下"起笔,将封禅泰山的帝王伟业与孔子旧宅的沧桑并置——昔日孔子未能亲见周天子封禅的遗憾,如今化作"明主思"的盛世回响。
"一牢祠"暗用《礼记》中太牢之祭的典故,玄宗以天子之尊行弟子之礼,在千年旧宅前以三牲祭器重塑儒家道统的光华。末句"光华空在兹"似叹似颂,既写殿宇梁间浮动的尘埃,亦喻礼乐文明在盛世中的重生。此诗笔致清雅而气象恢宏,恰如唐代徐坚评张九龄诗作"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在应制诗中独见士大夫的深沉历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