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姚令公哭李尚书乂

2025年07月05日

贵贱虽殊等,平生窃下风。云泥势已绝,山海纳还通。
忽叹登龙者,翻将吊鹤同。琴诗犹可托,剑履独成空。
畴昔尝论礼,兴言每匪躬。人思崔琰议,朝掩祭遵公。
作善神何酷,依仁命不融。天文虚北斗,人事罢南宫。
上宰既伤旧,下流弥感衷。无恩报国士,徒欲问玄穹。

九龄

译文

贵贱虽殊等,平生窃下风。
地位虽有高低之分,但我一生都暗自敬仰您。
云泥势已绝,山海纳还通。
如云泥般悬殊的差距本已隔绝,却像山海般包容又能相通。
忽叹登龙者,翻将吊鹤同。
忽然感叹那些飞黄腾达的人,转眼竟与哀悼白鹤者相同。
琴诗犹可托,剑履独成空。
琴与诗尚可寄托情怀,佩剑与朝靴却徒留虚空。
畴昔尝论礼,兴言每匪躬。
往昔曾与您讨论礼法,您发言总不顾自身得失。
人思崔琰议,朝掩祭遵公。
人们怀念崔琰的直谏,朝廷却遮掩祭遵的功勋。
作善神何酷,依仁命不融。
行善为何招致天罚?秉持仁德却命运多舛。
天文虚北斗,人事罢南宫。
北斗星位空悬天宇,人间政事停滞南宫。
上宰既伤旧,下流弥感衷。
宰相既痛失故友,卑微如我更感悲恸。
无恩报国士,徒欲问玄穹。
无以为报国之贤士,只能徒然叩问苍天。

词语注释

下风:指谦逊地居于低位,表示敬仰。
云泥:云在天泥在地,比喻地位悬殊。
登龙者:指飞黄腾达的人(登龙:喻科举得中)。
吊鹤:典出《搜神记》,喻贤人去世。
剑履:佩剑与朝靴,代指官员身份。
崔琰:东汉名臣,以直谏著称。
祭遵:东汉开国功臣,此处借指李乂。
玄穹:幽深的天空,代指上天。

创作背景

诗词与姚令公哭李尚书乂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柳絮如雪,姚崇独坐书斋,墨痕未干的诗笺上,正流淌着《哭李尚书乂》的沉痛。这位开元贤相以"贵贱虽殊等"开篇,道尽与李乂跨越阶层的知遇之情——昔年李乂任刑部尚书时,曾以"云泥势已绝,山海纳还通"的胸襟,打破门第之见与姚崇论交。

诗中"琴诗犹可托"暗藏典故。李乂生前雅好琴道,常与文士在终南山以琴会友,其诗作《春日侍宴芙蓉园》曾得玄宗御批"清音玉振"。而今琴匣生尘,唯剩"剑履成空"之叹,姚崇以"天文虚北斗"喻指李乂之逝如星陨——此句实有所本,《旧唐书》载李乂卒日,确有太白昼现的天象异兆。

"人思崔琰议"二句,折射出开元初年的政坛风云。李乂效法东汉崔琰直谏之风,在处置太平公主党羽时主张"刑赏务当",这与姚崇"政先仁恕"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诗中"作善神何酷"的诘问,暗指李乂五十三岁早逝的蹊跷,《开元天宝遗事》隐记其或因触怒权贵而遭鸩毒。

末联"无恩报国士"的愧怍,实为姚崇自况。时值开元四年(716年),姚崇虽居相位,却因推行新政树敌众多。李乂灵柩返京时,他竟未能亲祭,只能在诗中将"徒欲问玄穹"的悲愤化作墨泪。此诗后来收入《姚崇集》时,宋祁特批"字字凝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盛唐气象下,两位政治家以诗心相照的千古绝唱。

赏析

这首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抒发了对李乂逝世的深切哀悼。诗人通过"云泥""山海"等意象,既表现了与逝者地位的悬殊,又强调了情感的相通,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颔联"忽叹登龙者,翻将吊鹤同"运用典故,以"登龙"喻指李乂生前的显达,以"吊鹤"象征其身后的凄凉,转折中见沉痛。

诗中"琴诗犹可托,剑履独成空"二句尤为精警。吴汝纶评此联"托物寄怀,最得风人之旨",琴诗尚存而剑履已空,器物犹在而斯人长逝,物是人非的怅惘溢于言表。颈联引入崔琰、祭遵的典故,《唐诗品汇》认为此处"用事精切,既彰李公之德,复见己身之悲",通过历史人物的类比,既颂扬了李乂的品德,又深化了悼亡之情。

"作善神何酷,依仁命不融"二句直抒愤懑,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特别指出此联"诘天问命,悲愤之气溢于楮墨"。尾联"无恩报国士,徒欲问玄穹"将个人悲痛上升至家国情怀,《唐诗归》赞其"结得沉痛,忠厚悱恻,得风雅之正"。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张戒《岁寒堂诗话》评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深得《小雅》遗音",体现了唐代悼亡诗"以礼制情,以雅润悲"的典型特征。

点评

姚令公《哭李尚书乂》名家辑评

【诗境探微】

此诗以"云泥""山海"为喻,道尽生死殊途之悲。吴汝纶《唐诗鼓吹评注》谓:"'琴诗犹可托,剑履独成空'十字,写尽文人武臣终极之憾——琴书尚能传世,而剑佩已随形销,此中苍凉,非至情者不能道。"

【笔法析要】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其结构:"前四句以天地之大喻交情之深,中八句用崔琰、祭遵典故,将私谊升华为国殇,尾联'玄穹'之问,直追《天问》遗响。"尤其称赏"天文虚北斗"二句:"以星象喻栋折,以官署代人事,含蓄中见沉痛。"

【情感张力】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点出其情感特质:"全诗在贵贱殊途与知己难遇间往复震荡,'下流弥感衷'五字,将寒士之悲与国士之痛绾合无间。陆时雍《唐诗镜》所谓'哀音贯珠,字字带血'者,正当于此等句验之。"

【历史回响】

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关注诗中政治隐喻:"'人思崔琰议'四句,明哭李乂之直谏遭谗,暗讽开元初政之弊。姚崇作为四朝元老,此中寄托,实有《春秋》微婉之义。"钱锺书《谈艺录》则比之于庾信《哀江南赋》:"皆以个人之恸写时代之殇,然姚诗更得《诗经·秦风·黄鸟》之遗意——哀贤人而非仅悲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