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姚令公哭李尚书乂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柳絮如雪,姚崇独坐书斋,墨痕未干的诗笺上,正流淌着《哭李尚书乂》的沉痛。这位开元贤相以"贵贱虽殊等"开篇,道尽与李乂跨越阶层的知遇之情——昔年李乂任刑部尚书时,曾以"云泥势已绝,山海纳还通"的胸襟,打破门第之见与姚崇论交。
诗中"琴诗犹可托"暗藏典故。李乂生前雅好琴道,常与文士在终南山以琴会友,其诗作《春日侍宴芙蓉园》曾得玄宗御批"清音玉振"。而今琴匣生尘,唯剩"剑履成空"之叹,姚崇以"天文虚北斗"喻指李乂之逝如星陨——此句实有所本,《旧唐书》载李乂卒日,确有太白昼现的天象异兆。
"人思崔琰议"二句,折射出开元初年的政坛风云。李乂效法东汉崔琰直谏之风,在处置太平公主党羽时主张"刑赏务当",这与姚崇"政先仁恕"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诗中"作善神何酷"的诘问,暗指李乂五十三岁早逝的蹊跷,《开元天宝遗事》隐记其或因触怒权贵而遭鸩毒。
末联"无恩报国士"的愧怍,实为姚崇自况。时值开元四年(716年),姚崇虽居相位,却因推行新政树敌众多。李乂灵柩返京时,他竟未能亲祭,只能在诗中将"徒欲问玄穹"的悲愤化作墨泪。此诗后来收入《姚崇集》时,宋祁特批"字字凝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盛唐气象下,两位政治家以诗心相照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