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

2025年07月05日

迢递终南顶,朝朝阊阖前。朅来青绮外,高在翠微先。
双凤褰为阙,群龙俨若仙。还知到玄圃,更是谒甘泉。
夜雨尘初灭,秋空月正悬。诡容纷入望,霁色宛成妍。
东极华阴践,西弥嶓冢连。奔峰出岭外,瀑水落云边。
汉帝宫将苑,商君陌与阡。林华铺近甸,烟霭绕晴川。
既庶仁斯及,分忧政已宣。山公启事罢,吉甫颂声传。
济济金门步,洋洋玉树篇。徒歌虽有属,清越岂同年。

九龄

译文

迢递终南顶,朝朝阊阖前。
高耸的终南山巅,每日都矗立在宫门前。
朅来青绮外,高在翠微先。
它超越青翠的山色,巍峨耸立于群峰之先。
双凤褰为阙,群龙俨若仙。
双凤展翅如宫阙,群龙威严似神仙。
还知到玄圃,更是谒甘泉。
仿佛抵达仙境玄圃,又如朝见甘泉宫前。
夜雨尘初灭,秋空月正悬。
夜雨洗净尘埃,秋空明月高悬。
诡容纷入望,霁色宛成妍。
山色变幻映入眼帘,雨后天晴景色更显娇妍。
东极华阴践,西弥嶓冢连。
东至华阴山脚,西接嶓冢山峦。
奔峰出岭外,瀑水落云边。
群峰奔腾出岭外,瀑布飞泻云海间。
汉帝宫将苑,商君陌与阡。
汉帝宫苑依稀在,商君阡陌仍相连。
林华铺近甸,烟霭绕晴川。
繁花铺满近郊,烟霭缭绕晴川。
既庶仁斯及,分忧政已宣。
仁政惠及百姓,分忧之策已传。
山公启事罢,吉甫颂声传。
山涛批阅公文毕,尹吉甫颂诗流传。
济济金门步,洋洋玉树篇。
贤士济济金门进,华章洋洋如玉树篇。
徒歌虽有属,清越岂同年。
虽有人附和吟唱,清雅超逸岂能比肩。

词语注释

迢递(tiáo dì):形容山势高峻绵延。
阊阖(chāng hé):传说中的天门,此处指宫门。
朅来(qiè lái):超越。
褰(qiān):撩起,展开。
玄圃(xuán pǔ):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所。
嶓冢(bō zhǒng):山名,在今甘肃境内。
甸(diàn):郊外。
山公:指晋代山涛,以善举贤才著称。
吉甫:指周代贤臣尹吉甫,善作颂诗。
金门:汉代宫门名,代指朝廷。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值盛唐气象最恢宏之时。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吏部尚书为六部之首,崔尚书或为崔日用、崔隐甫等曾掌铨选之重臣。大明宫含元殿"南望终南山如指掌"(《唐两京城坊考》),为君臣唱和提供了绝佳视阈。

朝堂气象

诗中"阊阖""双凤阙"等意象,实指大明宫建筑群。《唐六典》载含元殿前有栖凤、翔鸾二阁,正应"双凤褰为阙"之景。玄宗常于此举行大朝会,"济济金门步"恰是百官仪仗的文学写照。

雨后即目

"夜雨尘初灭"暗合唐代"京兆雨尘"典故(见《西京杂记》),秋雨涤荡后的终南山:"霁色宛成妍"与《终南望余雪》异曲同工。张九龄《南山下旧居闲放》亦云"霁色连空来",可见此景为长安文人集体记忆。

政治隐喻

"山公启事"用晋代山涛典,暗誉崔尚书选贤之能;"吉甫颂声"以周宣王贤臣尹吉甫比今,呼应玄宗"复见贞观之治"的政治理想。《开元天宝遗事》载玄宗"每命相,皆先书其名",诗中"分忧政已宣"正是这种贤明政治的投影。

文学传统

尾联"清越岂同年"化用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又暗含对初唐宫廷诗风的超越。苏颋、张说等开元名相的应制诗,皆可见此类将山水审美与颂圣结合的成熟笔法。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终南山为审美对象,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构建出恢弘的山水朝堂图景。开篇"迢递终南顶,朝朝阊阖前"运用空间蒙太奇,将终南山巅与皇宫大门并置,暗含天人感应的政治隐喻。吴小如先生曾评此句:"以山势之巍峨比德政之高峻,是初盛唐特有的庙堂气象"。

诗中意象群呈现三重维度:自然意象如"翠微""瀑水"展现终南山的雄奇秀美;神话意象"双凤""玄圃"赋予仙境色彩;政治意象"汉帝宫""商君陌"则暗喻治世理想。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这种多维意象的叠加,正是张说'大手笔'诗风的典型特征"。

"夜雨尘初灭,秋空月正悬"二句尤见炼字之功。"灭"字化用谢朓"澄江净如练"的动词妙用,既写雨涤尘垢的自然景象,又暗喻政治清明的理想。葛晓音教授认为:"霁色宛成妍'的'宛'字,将山色空蒙的瞬间定格为永恒的美学存在"。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结构:由山水之乐到政治之思,最终升华为"吉甫颂声传"的治世赞歌。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尾联:"'清越岂同年'五字,将应制诗常见的谀颂转化为超越时空的艺术自信,可见开元名相的诗学造诣"。

诗中"奔峰出岭外,瀑水落云边"等句,已初显盛唐山水诗的壮阔气象。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这种对动态山水的捕捉,较之王维的静态禅意,更见张说作为文坛领袖的雄浑气度"。全诗最终完成从具象山水到抽象政教的审美超越,实现"既庶仁斯及,分忧政已宣"的儒家诗教理想。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

"此篇以终南为眼,而吞吐大荒,气象万千。'夜雨尘初灭,秋空月正悬'十字,洗尽铅华,独标清骨,较之'明月松间照'更添三分朝堂庄肃。崔尚书原唱已不可见,然观此和作,如闻金声玉振。"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

"双凤褰阙,群龙俨仙,非止摹山状水,实乃以仙家仪仗喻终南雄姿。子寿(张九龄)笔底有神,将雨后南山写得如天阙初开,末联'济济''洋洋'二句,尤见庙堂气度。"

近代学者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谓:

"通篇四十字无一直笔,'奔峰出岭外,瀑水落云边'如吴道子写嘉陵山水,一日而尽三百里。至若'林华铺近甸,烟霭绕晴川',则又似王摩诘青绿设色,仁政之喻自在丹青之外。"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特别指出:

"张九龄此作最妙处在时空交响——'汉帝宫苑'与'商君阡陌'是历史纵深,'东极华阴''西弥嶓冢'是地理横拓,而'霁色宛成妍'五字,竟令千年后的读者犹见唐时雨霁云收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