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广州周判官

2025年07月05日

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
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观风犹未尽,早晚使车回。

九龄

译文

送广州周判官
送别广州周判官
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
滨海之郡雄踞蛮荒之地,渡口亭台巍然耸立于越王台旁。
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
城角百丈高墙倒映水中,水湾曲折处千家万户门户敞开。
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
街巷中桄榔树挺拔而立,美丽的翡翠鸟不时飞来。
观风犹未尽,早晚使车回。
考察民风尚未尽兴,早晚盼你乘着使车归来。

词语注释

雉(zhì):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此处形容城墙高大。
桄榔(guāng láng):一种常绿乔木,生长于热带地区。
翡翠(fěi cuì):一种羽毛鲜艳的鸟,此处泛指美丽的鸟类。

创作背景

岭南烟雨漫卷时,张九龄执笔于开元盛世的某个春深之日。这位曲江名相以紫薇郎身份坐镇洪州,笔下却流淌着对岭南故土的深切回眸。广州周判官赴任的车辙将碾过梅关古道,他便以五律为挚友绘就了一幅南越风情长卷。

开篇"海郡雄蛮落"五字如铜鼓震响,汉时南越王宫旧址上的苔痕与唐时市舶使衙门的旌旗在时空里交错。彼时珠江口千帆竞发,番坊胡商络绎于途,这"百雉映城隅"的壮阔,恰是海上丝路鼎盛的剪影。诗人特意点出"桄榔""翡翠"等岭南风物,桄榔叶底曾荫庇过陆贾持节的身影,翡翠羽光里仍闪烁着葛洪丹炉的余晖。

尾联"观风犹未尽"暗合刺史巡察之制,周判官的使车将丈量这片朝廷经略南疆的要地。张九龄以尚书右丞之尊写此诗时,或许正预见开元盛世将如越王台前的木棉,在岭南热土上绽放出最绚烂的华彩。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唐代广州的繁华风貌,通过空间与色彩的巧妙调度,构建出层次分明的南国画卷。首联"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采用俯仰视角的转换,正如《唐诗镜》所评:"'雄''壮'二字如双柱立基,既显都会之宏阔,复见历史之纵深"。城郭与水系的意象组合形成刚柔并济的审美张力,百雉城墙的直线与万家水曲的曲线构成几何美感。

颔联的"桄榔""翡翠"选取极具岭南特色的物象,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指出:"诗人以热带植物与珍禽为媒介,将视觉(桄榔的挺拔)、听觉(禽鸣的清脆)、色彩(翡翠的碧绿)通感交融"。这种多维度的感官描写,使静态的城郭图景瞬间充满生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注》认为:"'出''来'两个动词的运用,赋予自然景物拟人化的灵动,暗含对友人宦游生涯的美好祝愿"。

尾联"观风犹未尽"的"犹"字最见功力,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此字既延续前文的风物描摹,又巧妙转折为惜别之情,使全诗从地理空间的展示自然过渡到情感空间的抒发"。而"早晚使车回"的期待,被霍松林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解读为:"超越一般送别诗的感伤,在盛唐气象的背景下,将个人情谊升华为对政通人和的期许"。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所云:"始以山河壮其行色,终以王事励其心志,得温柔敦厚之旨"。在艺术表现上,恰似周振甫《诗词例话》指出的"远景与近景交替,宏声与细响相和",完美体现了盛唐送别诗"即景生情,情融于景"的审美范式。

点评

此诗气骨苍然,具盛唐气象。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云:"张子寿(九龄)五律,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二句,尤见南国风物之胜。"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谓:"'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不刻意求工而自工,此盛唐人手段。结句'观风犹未尽'五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更盛赞:"通篇雄浑浏亮,尤以颈联最得岭南神韵。桄榔翡翠之句,非久历其地者不能道。使车回望处,自有无穷风物待君品题。"

此诗以画师之笔摹写广州形胜,城郭之壮、水乡之秀、物产之奇,皆在尺幅之中。结句暗含王事靡盬之意,而"早晚使车回"又见唐人温厚之旨,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