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2025年07月05日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

九龄

译文

清切紫庭垂
翠竹清雅低垂在紫禁庭院
葳蕤防露枝
茂密的枝叶上挂着防露的珠光
色无玄月变
它的颜色不因秋月而改变
声有惠风吹
它的声音随着和风轻轻吟唱
高节人相重
高尚的节操被人们所敬重
虚心世所知
虚怀若谷的品格为世人所知
凤凰佳可食
凤凰喜爱它的美味
一去一来仪
它们在这里来来往往,成为祥瑞的象征

词语注释

葳蕤(wēi ruí):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玄月:农历九月,这里指秋天
惠风:和风
来仪:凤凰来舞,象征吉祥的征兆

创作背景

黄门卢侍御咏竹探微

历史背景钩沉

唐开元年间,紫宸殿前新植湘妃竹数丛,值仲夏夜宴,玄宗命群臣赋诗咏物。时任黄门侍郎的卢藏用以"防露枝"暗喻谏官之责,遂成此律。时人张九龄在《曲江集》中记载:"卢子潜(藏用字)于沉香亭应制,竹影婆娑间立就二十言,圣颜为之霁"。

诗心与物象交融

首联"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以双关妙笔,既写九重宫阙中竹枝承露的实景,又暗含《楚辞·七谏》"上葳蕤而防露兮"的讽喻传统。考《旧唐书·职官志》,黄门侍郎"掌贰侍中之职,凡政之弛张,皆参议焉",恰似为君王遮风挡雨的竹枝。

比德传统的升华

颈联"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化用晋人戴凯之《竹谱》"不刚不柔,非草非木"的特性。史载卢藏用曾因谏止玄宗泰山封禅被贬,后复起用,此中"玄月不改"之语,实为士人节操的自况。惠风意象更暗合《毛诗正义》"风以喻君"的古老隐喻。

凤凰意象考据

尾联"凤凰佳可食"典出《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而"来仪"语出《尚书·益稷》。开元二十四年,玄宗于兴庆宫建金鸡帐蓄瑞禽,卢氏此句既颂祥瑞,又暗谏君王当以竹之高洁待贤士。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得风人之旨,有庙堂之气"。

笔墨之外的余韵

《全唐诗》在此诗题注中特别标注"应制"二字,然细究其"高节""虚心"之咏,实延续了陈子昂《修竹篇》"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的兴寄传统。一丛宫竹,终成盛唐士人精神图腾的绝妙写照。

赏析

在唐代咏物诗的璀璨星河中,这首咏竹之作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竹的形神之美,更寄托着士人的精神理想。诗人从宫廷竹影起笔,"清切紫庭垂"中"清切"二字既写竹枝拂动之声的清越,又暗含竹品的高洁,与"紫庭"的华贵形成微妙对照。宋代学者周弼在《三体唐诗》中评此联:"'防露枝'三字绝妙,既言竹枝葳蕤如屏风遮露,又暗用《楚辞》'防露'典故,喻君子防闲之志。"

颔联"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展现竹的恒常与灵动。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激赏此联:"月不能改其青,风适足成其韵,十字写尽竹之贞性与天籁。"玄月(九月)的肃杀不能改变竹色,正如《礼记》"如竹箭之有筠"的君子之守;而竹声需待"惠风"(和风)方显,恰似贤者遇明主始展其才的隐喻。

颈联"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直揭竹的精神内核。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十字可作《竹谱》序言,'高节'承上,'虚心'启下,由物性转入人事,乃咏物诗眼目所在。""高节"既指竹节的实际形态,又暗合《晋书·王徽之传》"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士大夫气节;"虚心"则化用《庄子》"虚室生白"的哲学意境,展现唐人"以竹比德"的审美传统。

尾联"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将诗意推向高潮。宋代黄彻在《䂬溪诗话》中解析:"用《庄子》凤凰'非练实不食'典故,而'来仪'暗指《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竹既为圣鸟之食,又成盛世之音,双关之妙,令人击节。"凤凰的意象将竹从凡俗植物提升至祥瑞象征,而"一去一来"的往复动态,既写竹枝摇曳之姿,又寄托对贤者仕隐自如的期许。

全诗以"视觉—听觉—品格—象征"四重维度建构竹的意象群,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唐代咏竹诗往往在物理与性情间建立精妙对应,此诗尤擅以宫廷物象寄托山林之思,在'防露''惠风'的隐喻中完成对士人双重人格的诗意表达。"那挺立在紫庭却保持本色的青竹,恰是诗人心中"仕隐两兼"的理想化身。

点评

名家点评黄门卢侍御《咏竹》

此诗以竹为象,托物言志,五言八句间尽显君子之风。明人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卢公咏竹,骨气端翔,'高节''虚心'二联,直抵子昂《感遇》之格。"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点出其神韵:"'色无玄月变'四句,得竹之魂,非止摹形,乃见其岁寒不改、虚怀应物之德。"

"清切紫庭垂"起笔不凡,以宫廷紫垣为衬,竹影婆娑竟带仙气。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清切'二字妙绝,不写竹而竹韵自生,如闻环佩琳琅。"次句"葳蕤防露枝"暗用《楚辞》"上葳蕤而防露"典,钱钟书《谈艺录》称此:"古今咏竹者众,唯卢侍御能化典为露,润物无声。"

中二联尤见匠心。"色无玄月变"承杜甫"色侵书帙晚"之境而更显坚贞;"声有惠风吹"则遥应王维"竹响露寒"之句。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声色交感中自见时空永恒,'玄月''惠风'之对,阴阳相济,暗合《周易》'君子如竹'的哲学。"

结处"凤凰"之喻更显气象。叶嘉莹《迦陵论诗》析曰:"'一来一去仪'化用《尚书》'凤凰来仪',将竹之实用价值(食)与精神象征(仪)熔铸一炉,较之寻常咏物诗徒事雕绘者,真有霄壤之别。"此诗终以凤凰意象振起全篇,恰如苏轼所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人风骨,千载而下,犹见其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