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韦尚书答梓州兄南亭宴集

2025年07月05日

棠棣闻馀兴,乌衣有旧游。门前杜城陌,池上曲江流。
暇日尝繁会,清风咏阻修。始知西峙岳,同气此相求。

九龄

译文

棠棣闻馀兴
听闻棠棣花下还有未尽的兴致
乌衣有旧游
乌衣巷中曾有我们往日的游赏
门前杜城陌
门前是通往杜陵的小路
池上曲江流
池塘边曲江的流水悠悠
暇日尝繁会
闲暇时我们曾多次欢聚
清风咏阻修
在清风中吟咏着阻隔与思念
始知西峙岳
此刻才明白西岳巍峨耸立
同气此相求
正是同气相求的象征

词语注释

棠棣(táng dì):木名,即郁李,诗中喻兄弟情谊
乌衣:指乌衣巷,东晋时王谢家族居所,后借指贵族居处
杜城:指杜陵,汉宣帝陵墓,在长安东南
曲江:长安名胜,唐代皇家游宴之地
阻修:既指道路阻隔漫长,又喻情谊深厚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杜曲陌上棠棣花纷披如雪,韦尚书府邸的乌衣巷口依稀可见当年谢氏子弟的雅集遗风。这座毗邻曲江池的宅院,曾见证过天宝年间最风雅的文人盛事——当韦尚书铺开蜀地传来的锦笺,梓州兄长邀宴南亭的诗句便如清溪般流淌在墨色里。

据《旧唐书》记载,韦氏家族自京兆杜陵发迹,世代簪缨,其宅第恰在汉代乐游原旧址。诗中"杜城陌"与"曲江流"的对应,暗合《两京新记》所载长安水系分布图,彼时韦府推窗即见曲江烟波,这正是玄宗朝赐宴新科进士的所在。而"乌衣旧游"之典,既以王谢子弟喻指韦氏兄弟的清华门第,又巧妙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意境。

在安史之乱后的贞元年间,这般文人雅集尤为珍贵。韦尚书以"西峙岳"喻兄长如华山巍峙,"同气相求"则出自《周易·乾卦》,暗含对家族文脉的守护。当时蜀中节度使韦皋(即梓州兄)镇守西川,兄弟酬唱实有以文学维系京蜀两地士族联系的深意。那南亭宴集的觥筹交错间,或许正酝酿着后来收录于《御览诗》的这首五律,让曲江的棠棣与巴山的夜雨,在盛唐余韵里永远并蒂而生。

赏析

这首诗以棠棣起兴,暗喻兄弟情深。《毛诗正义》有言:"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开篇即以经典意象奠定全诗基调,乌衣巷的旧游典故更添几分世家子弟的儒雅风范。门前杜陌、池上曲江的描写,看似寻常景致,实则暗含深意。杜城陌让人联想到杜甫"城春草木深"的沉郁,曲江流又似有白居易"曲江水满花千树"的明丽,两种意象交织,构成时空的纵深。

"暇日繁会"二句,明代谢榛《四溟诗话》评点曰:"清风咏阻修,五字中含无限怅惘。"所谓阻修,既是道路迢递,亦暗指人生际遇的阻隔。诗人与梓州兄虽相隔山水,却在清风朗咏中神交,这种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末句"西峙岳"意象雄浑,化用《诗经·崧高》"崧高维岳"之意象。宋代朱熹《诗集传》解此曰:"言岳山之高大,而降其神灵和气,以生甫侯申伯。"诗人借此喻指兄弟虽如高山各峙一方,然同气相求,终能遥相呼应。

全诗最妙处在"同气"二字。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指出:"末句收得浑厚,'同气'二字是通篇诗眼。"这种血脉相连的默契,超越了空间距离,在宴集唱和中达成精神的共鸣。诗人将兄弟情谊置于广阔时空背景下观照,使私人情感获得了一种永恒的质感。

点评

昔闻韦应物《答梓州兄南亭宴集》一诗,如清泉漱玉,泠然有林下之风。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赞曰:"韦苏州诗,韵致清远,如月照寒潭,自有一段不可摹拟处。"此篇尤见其兄弟情深,天然雅致。

"棠棣闻馀兴,乌衣有旧游"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用典入化,棠棣之华喻手足,乌衣之巷忆旧游,不著痕迹而情味自深。"韦公以棠棣之花暗喻兄弟和睦,乌衣巷典则追忆往日同游之乐,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

中二联"门前杜城陌,池上曲江流。暇日尝繁会,清风咏阻修",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称其:"对仗工稳处见流动,写景叙事中寓感慨。杜城曲江实景虚用,繁会阻修今昔相映,此等笔法最是韦公独擅。"寻常巷陌、流水清风之间,自有一段岁月沧桑之感。

末联"始知西峙岳,同气此相求",民国诗学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叹赏:"结得高浑,将兄弟比作太华峙立,同气相求之谊直追《周易》古意。韦诗至此,已非寻常酬唱,实为生命体验之升华。"此中可见韦苏州以山川喻德业,化用《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典,将手足之情提升至天地境界。

清人乔亿《剑溪说诗》总论韦诗云:"应物五律,如空山独坐,幽泉自鸣,此作尤得陶谢真髓而自出机杼。"此篇看似平易,实则字字锤炼,兄弟之情、山水之趣、人生之慨浑然一体,正是韦苏州"高雅闲淡"诗风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