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有此作

2025年07月05日

灵境信幽绝,芳时重暄妍。再来及兹胜,一遇非无缘。
万木柔可结,千花敷欲然。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
石壁开精舍,金光照法筵。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
复此灰心者,仍追巢顶禅。简书虽有畏,身世亦相捐。

九龄

译文

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有此作
冬日来到玉泉山寺,正值阴寒冰冻,山谷萧瑟无色;待到仲春时节行经此处……有感而作
灵境信幽绝,芳时重暄妍
这灵秀之地确实清幽至极,芳春时节更显温暖明媚
再来及兹胜,一遇非无缘
重游此等胜境,此番相遇并非偶然
万木柔可结,千花敷欲然
万树新枝柔韧可编,千花盛放似火欲燃
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
松林间好鸟啼鸣,翠竹下清泉流淌
石壁开精舍,金光照法筵
石壁上辟有精妙佛堂,金色佛光映照讲经法座
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
佛法真谛本自空寂,暂借形色权作宣示
复此灰心者,仍追巢顶禅
我这心若死灰之人,仍向往巢父般的禅境
简书虽有畏,身世亦相捐
虽畏官场文书之累,终愿抛却世俗身牵

词语注释

穷阴:指隆冬极寒之时
暄妍(xuān yán):天气和暖,景物明媚
敷欲然:形容花开繁盛似火燃烧。敷:铺开;然:通'燃'
精舍:僧人修行居住的屋舍
法筵:讲经说法的座席
真空:佛教指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的真实境界
假有:佛教指虚幻的存在
巢顶禅:典出巢父隐居树顶的传说,指高洁的隐修生活
简书:官府文书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探微

冬雪初融时,诗人踏过玉泉山寺的冰封崖谷,见"穷阴冰闭崖谷无色"之景;待到仲春行县再访,已是"万木柔可结,千花敷欲然"的盎然生机。这组对比鲜明的画面,恰似盛唐气象的隐喻——在开元末年的政治寒流中,诗人以禅心观照世相,写下这首充满辩证哲思的山水禅意诗。

历史语境中的双重镜像

  • 时间印记: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与次年春的两次造访间,正值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的转折点。玉泉山寺的冰谷与花木,成为时代气候的微妙投射。
  • 空间象征:荆楚名刹玉泉寺乃天台宗祖庭,其"石壁精舍"与"金光法筵"的描绘,暗合诗人"不废大伦,存乎小隐"的处世哲学。当时张说在此地留下的《玉泉寺记》,更添文化层积。

禅意美学的三重奏

  1. 色空相即:"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化用《维摩诘经》"虽观诸法空而不舍慈悲",将冰谷无色与春山暄妍统摄于中道观。
  2. 动静相生:松间鸟鸣的跃动与竹下清泉的恒常,构成禅宗"即喧见寂"的视听画卷,遥应北宗禅"凝心入定"的修行法要。
  3. 仕隐圆融:尾联"简书有畏"与"身世相捐"的矛盾,折射出盛唐士人"外服儒风,内宗梵行"的精神特质,恰如玉泉山巅积雪与山脚野芳的同框。

注:诗中"巢顶禅"典出《高僧传》中慧约禅师巢居顶树之事,暗喻诗人虽处庙堂而心慕林泉的微妙心境。这种"吏隐"姿态,正是开元后期文人应对政治寒流的典型生存智慧。

赏析

这首诗以玉泉山寺的冬春之变为经纬,织就一幅充满禅意与生命哲思的画卷。诗人通过时空转换中的自然意象,展现了从寂灭到重生的心灵悟道历程。

冰谷到花开的意象嬗变
"穷阴冰闭崖谷无色"与"千花敷欲然"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诗人以冰封的死寂反衬春日的绚烂,实则是将禅宗'顿悟'的过程物象化"。松间好鸟与竹下清泉的灵动,打破了石壁精舍的肃穆感,构成"动中见静"的典型禅境。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指出,这种"寒极而春"的意象序列,暗合《周易》"穷则变"的哲学思想。

宗教体验与世俗羁绊的情感张力
"金光照法筵"的庄严与"简书有畏"的无奈形成精神世界的两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认为:"'灰心者'三字堪称诗眼,既指冬日自然的灰败,更暗示诗人宦海沉浮后的倦怠"。而"巢顶禅"的典故运用(典出《高僧传》中僧人巢居树顶修行),恰如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所言:"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仕隐矛盾',将佛教出世理想包裹在士大夫用舍行藏的传统框架中"。

真空假有的哲学升华
尾联"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化用《般若心经》"色即是空"思想,中国人民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方立天解读为:"诗人用诗性语言阐释了佛教'缘起性空'说——冬日寂寥是诸法实相,春日繁华乃因缘和合的假象,这种认知超越了普通山水诗的审美层次"。而"身世相捐"的结语,在《唐代文学史》中被视为"盛唐诗人特有的豁达,将宗教解脱与生命体验完美融合"。

全诗犹如一部微型佛法讲义,却毫无说教之气。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盛赞此作:"以山水为佛身,以花鸟说般若,把艰深的禅理转化为可触摸的温度变化与色彩转换,这正是王维之后禅诗创作的巅峰范式。"诗人最终达到的,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审美愉悦,更是对生命轮回本质的诗意顿悟。

点评

此诗以玉泉山寺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冬去春来的山水画卷。名家点评如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万木柔可结,千花敷欲然'二句,状初春景物入微。'柔可结'三字尤妙,写枝条嫩软之态,非大手笔不能道。"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通篇以禅理融入山水,'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十字,揭出即色即空之旨,与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异曲同工。"

**当代·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指出:"诗人将季节转换的感悟与佛理参悟自然融合,'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看似寻常景语,实为禅机流动。结句'简书虽有畏,身世亦相捐',透露出士人在仕隐间的典型矛盾。"

**日本·入谷仙介《王维研究》**特别赞赏:"石壁金光的意象组合极具张力,既表现山寺庄严,又暗喻佛法光明。全诗在景物层次推进中完成禅悟过程,堪称盛唐山水诗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