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旅宿淮阳亭口号(一作宋之问诗)

2025年07月05日

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

九龄

译文

日暮荒亭上
暮色笼罩着荒凉的驿亭
悠悠旅思多
绵长的旅途愁思萦绕心头
故乡临桂水
故乡依傍着桂水的碧波
今夜渺星河
今夜星河遥远触不可及
暗草霜华发
幽暗的草间凝结着霜花
空亭雁影过
空寂的驿亭掠过孤雁的影子
兴来谁与晤
诗兴来时能与谁共话
劳者自为歌
劳碌的人独自吟唱着歌谣

词语注释

淮阳:今河南周口地区,唐代重要驿站
桂水:虚指故乡河流,非实指广西桂江。古诗中常用『桂』代指故乡,如『桂棹』『桂堂』
晤(wù):会面交谈
劳者:典出《公羊传》『劳者歌其事』,指旅途劳顿之人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荒亭独倚的诗人,将漂泊的孤寂与乡愁凝成了这首《旅宿淮阳亭口号》。此诗作者历来存疑,《全唐诗》既录张说名下,又注"一作宋之问诗",恰似盛唐文坛飘摇的烛影——张说历仕武后至玄宗朝,曾贬谪岭南;宋之问更因政治倾轧屡遭流放,二人皆尝尽宦海沉浮之苦。

细味"故乡临桂水"之句,似暗合张说景云年间贬谪钦州(今广西境)的经历。桂水蜿蜒如带,勾连起诗人与岭南瘴疠之地的羁绊,而"今夜渺星河"的苍茫,恰是盛唐士人在权力漩涡中共同的星空。考《新唐书》载,张说"每徙官,辄携琴书自随",这空亭雁影间,或许正回荡着谪宦携来的焦尾清音。

霜华暗草的意象,分明带着初唐至盛唐过渡期的清冷。当陈子昂在幽州台上高歌"前不见古人"时,张说(或宋之问)正在荒亭里低吟"兴来谁与晤"。这种孤绝,非独个人际遇使然,更是整个士人阶层在帝国扩张期精神漂泊的缩影——正如"劳者自为歌"五字,道尽了庙堂与江湖间永恒的疏离。

赏析

暮色四合时,荒亭独倚的旅人身影被勾勒得格外孤清。"悠悠旅思多"五字,如一滴墨晕开整幅羁旅画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此句"以空间之旷远衬思绪之纷繁",那"悠悠"既是眼前绵延的天地,更是心头盘桓的乡愁。

"故乡临桂水"的实写与"今夜渺星河"的虚境相映,形成精妙的时空对仗。古典文学专家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桂水"作为岭南地理符号,与浩瀚星河构成微观与宏观的呼应,使思乡之情既具地域特质又显宇宙苍茫。霜华暗草间倏忽掠过的雁影,恰似《文心雕龙》所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空亭里转瞬即逝的飞鸿,成为飘零身世的绝妙喻体。

尾联"兴来谁与晤"的诘问,将孤独感推向极致。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特别激赏"劳者自为歌"的结句:"化用古谣'劳者歌其事'而更显苍凉,没有知音的和鸣,只有天地间独行的歌者,这种孤独不是消沉的,而是带着生命的韧劲。"正如诗中所绘,霜草、雁影、星河等意象组成的冷色调画卷里,突然跃动起行者自歌的暖色音符。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地理位移的怅惘升华为生命存在的哲思。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教授在《唐诗求是》中揭示:"诗人将庾信《哀江南赋》'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的典故,转化为更具普世意义的羁旅体验。"荒亭中的独歌者,何尝不是所有异乡人的精神肖像?

点评

张谦宜《絸斋诗话》评:
"此诗如寒塘鹤影,去留无痕。'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二句,虚处传神,不着一字羁愁而旅思自溢。宋公(之问)以空亭雁影勾连时空,霜华暗草中自见孤寂,所谓'劳者歌其事',正得汉魏遗响。"

沈德潜《唐诗别裁》批语:
"五律贵在气脉浑成,此诗结句'兴来谁与晤'一转,忽作孤峭之响,与前文悠悠旅思形成绝妙呼应。荒亭独坐之景,却是天地独往来之境,宋延清(之问)深得王孟一派空寂三昧。"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按:
"唐人旅宿诗多刻意凄清,此篇独以疏淡胜。'暗草''空亭'字字不着色相,而星河桂水之间,自有烟波万状。末句'自为歌'三字尤妙,盖寂寞至极反生从容,此盛唐人格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