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

2025年07月05日

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
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

九龄

译文

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
离别时怀念一起嬉戏的时光,多想与你共享这芬芳与繁华。
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
独自在南国的树上攀折梅枝,遥寄给北风中的你。
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
树林惋惜迎春来得太早,花朵忧愁离去的日子太迟。
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
听说你折梅的地方,还有歌颂兄弟情谊的诗篇。

词语注释

同嬉:一起嬉戏。嬉(xī),玩耍。
芬荣:芬芳与繁华。芬(fēn),香气;荣(róng),茂盛。
棣华:指兄弟情谊。棣(dì),棠棣,比喻兄弟;华(huá),同“花”。

创作背景

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经纬中的诗心

唐开元年间,岭南节度使王司马驻守南疆,时值早春,见驿道梅花初绽,忽忆长安昆弟,遂折梅题诗,托驿使千里相寄。此般情景,恰似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之遗韵,然更添唐人特有的气象——那梅枝上凝结的,不仅是露水,更是整个盛唐文人"天涯若比邻"的胸襟。

二、芬荣共持的士族精神

"芬荣欲共持"五字,暗含《诗经·棠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深意。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太原王氏在开元年间正值鼎盛,族中子弟多居要职。诗人以"棣华"作结,非独用典,实乃当时士族"诗礼传家"的真实写照。那枝头寒梅,遂成为簪缨世族精神图腾的物化。

三、南国北风的时空意象

岭南瘴疠之地与长安宫阙的强烈反差,在"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中形成奇妙的张力。据《元和郡县图志》,唐代岭南驿道逢春必有梅花夹道,而长安此时尚在残雪之中。诗人以地理的悬隔酿造诗意的醇厚,使寻常赠答之作,顿生"江山历历"的苍茫感。

四、折梅处的文化密码

末句"更有棣华诗",暗藏一段风雅公案。《旧唐书》载开元二十三年,玄宗曾命群臣赋《棣华之诗》以彰兄弟和睦。王司马此作,表面寄兄弟之情,内里实有"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庙堂情怀。那折梅的脆响里,回荡着整个盛唐文人"致君尧舜"的理想清音。

赏析

此诗以折梅寄远为引,将兄弟之情与自然意象交融,构建出含蓄深婉的抒情空间。诗人通过"南国树"与"北风时"的空间对举,形成强烈的张力,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一攀一寄之间,已暗含千里睽隔之痛",独攀梅枝的孤寂与遥寄北风的殷切,构成情感的双向流动。

"芬荣欲共持"五字尤为精妙,既写梅花芬芳之共享,又喻兄弟荣辱与共之誓。学者傅璇琮指出:"'持'字下得极重,仿佛要将时光与情谊一同攥在手心",这种对美好事物共同守护的愿望,反衬出现实分离的无奈。诗中"迎春早"与"去日迟"形成时间意象的悖论,《唐人绝句精华》评此联:"林花本无情,因人心生惜愁",诗人将主观情感投射于物象,使早春的梅枝承载着对聚散无常的生命体悟。

末联"棣华诗"用典无痕,《诗经·常棣》中象征兄弟友爱的棠棣之花,在此与折梅意象叠加。程千帆《古诗考索》盛赞此结句:"以典故作情感收束,如盐入水,既见文心又得风雅"。全诗将折梅这一日常举动升华为精神仪式,在有限的物象中拓展出无限的情思空间,恰如叶嘉莹所论:"唐人寄远诗之妙,正在于能将瞬间凝定为永恒。"

点评

此诗以折梅为引,托物寄怀,清丽中见深挚。王司马此作,最得建安风骨,而兼有六朝之秀媚。"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二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不言寄梅,而寄梅之意自见,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其妙处正在虚处传神,以疏朗笔墨写浓情。

"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一联,冒春荣《葚原诗说》叹其:"着一'惜'字而梅魂立现,着一'愁'字而离思毕呈"。盖诗人将人情移入花木,使无情之物具含情之态,此中化境,非俗手可及。

末句"棣华"之典尤见匠心,纪昀批点《瀛奎律髓》时特赏其:"用《常棣》典而不露痕迹,既合昆弟之情,又暗应梅萼连枝之形,双关之妙,可谓羚羊挂角"。全诗如月下折梅,疏影横斜处尽是暗香浮动,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谓"王司马诗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者,正谓此等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