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燕 归燕诗

2025年07月05日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九龄

译文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海燕虽然微小,趁着春光也短暂归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怎知泥土低贱,只看见华美的殿堂敞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绣花的门户时常双双飞入,华丽的厅堂一日几度来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无心与万物竞争,鹰隼莫要猜疑。

词语注释

微渺(wēi miǎo):微小、渺小。
泥滓(ní zǐ):泥土,比喻低贱之物。
玉堂(yù táng):华美的殿堂,象征高贵。
绣户(xiù hù):绣花的门户,形容精美。
鹰隼(yīng sǔn):猛禽,比喻强权者。

创作背景

咏燕诗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传为唐玄宗时期宰相张九龄所作,时值开元盛世后期(约公元730年)。彼时朝廷党争渐起,李林甫等权臣排挤贤能,诗人借归燕意象抒怀,实为政治隐喻之作。据《旧唐书》载,张九龄"以文学见用",却因直言进谏渐失帝心,此诗恰作于其政治生涯转折之际。

艺术构思

诗人选取海燕这一特殊意象:

  • **"海燕虽微渺"**暗合自身岭南寒门出身
  • **"玉堂""华堂"**喻指中枢权力机构
  • **"无心与物竞"**实为对李林甫集团的政治宣言

时代隐喻

诗中双关语尤见匠心:

  1. **"乘春亦暂来"**既写候鸟习性,又暗指仕途无常
  2. **"鹰隼莫相猜"**化用《诗经》"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将政敌比作猛禽
  3. **"泥滓贱"与"玉堂开"**形成寒士与权贵的鲜明对照

诗史价值

该作承继了建安风骨的政治托喻传统,其"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香草美人"体政治诗的典范。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评此诗:"寄兴遥深,得风人之旨。"清人沈德潜更在《唐诗别裁》中注曰:"末二语露本意,时代可思。"

赏析

这首咏燕诗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出深远的政治隐喻。海燕"微渺"却"乘春暂来"的起笔,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微小生命呼应宏大时空的典型张骞式笔法",燕子的季节性迁徙暗喻着士人依附明主的传统意象。

"泥滓贱"与"玉堂开"的强烈对比,在程千帆《古诗考索》中被解为"以清洁自持的物象对抗污浊现实的诗性宣言"。绣户双入、华堂频回的动态描写,叶嘉莹指出这是"用空间转换完成的生命仪式,燕舞成为道德理想的具象化舞蹈"。

结句"无心竞物"的剖白,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体现了"初唐宫廷诗中罕见的道家智慧",而"鹰隼莫猜"的呼告,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解读为"用柔弱生物对猛禽的对话,构建出超越强弱的诗意正义"。全诗将燕子转化为精神图腾,完成了个体生命与宇宙秩序的象征性和解。

点评

张九龄这首《归燕诗》以燕喻人,托物言志,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与淡泊的襟怀。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无心与物竞'五字,是燕身份,亦是诗人一生学问。咏物至此,可谓得神。"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海燕微渺'而'玉堂'自开,不沾沾于富贵,不汲汲于荣利,此等胸次,非寻常诗人所能及。末二句尤见风骨,鹰隼之喻,暗含讽谏之意。"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赏析道:"全诗以'微渺'起笔,以'莫猜'作结,中间'绣户''华堂'之句,不着痕迹地写出庙堂气象。燕之无心,恰是诗人之有心,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