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王六霁后书怀见示

2025年07月05日

云雨俱行罢,江天已洞开。炎氛霁后灭,边绪望中来。
作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

九龄

译文

酬王六霁后书怀见示
回赠王六雨后抒怀诗作
云雨俱行罢,江天已洞开
风雨一同消散,江天豁然开朗
炎氛霁后灭,边绪望中来
暑热在雨后消退,边关的思绪随远望而来
作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
你如良马低垂双耳(暂不得志),我似困鱼曝晒鳃边(处境艰难)
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
更爱你的湘水文采,不愧是洛阳才子的风范

词语注释

霁(jì):雨后转晴
骥(jì):良马
曝鳃(pù sāi):鱼鳃暴露于水面,比喻处境困顿
湘水赋:指贾谊的《吊屈原赋》,此处借指王六的文采
洛阳才:指贾谊,喻指王六的才华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洞庭湖上烟波浩渺,一场新雨初歇,天光云影共徘徊。王六(疑为王季友)于霁后挥毫,将满腔心事倾注于《书怀》诗卷,托青鸟送至杜甫案头。

此时的大唐,安史之乱的烽火虽熄,然边塞羌笛犹咽。诗人独倚岳阳楼,见"江天已洞开"之景,却生出"边绪望中来"之忧。那消散的炎氛,恰似中原劫后的余烬;而天际浮云,竟化作陇右未平的狼烟。

"作骥君垂耳"暗引《战国策》千里马困于盐车之典,王六怀瑾握瑜却屈居下僚;"为鱼我曝鳃"化用《三秦记》鱼跃龙门之喻,少陵自况涸辙之鲋。二人皆具湘水屈原之才情,共怀洛阳贾谊之忧思,在这雨过天青时分,以诗简互剖心曲。

案上《湘水赋》墨迹未干,窗外洞庭波涌连天。两位诗人隔空对酌,将盛唐的落日余晖与中唐的晨霜预感,都酿作了一樽带泪的醽醁。

赏析

这首诗以霁后初晴的江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绪。开篇"云雨俱行罢,江天已洞开"两句,气象宏阔,清代学者黄生评此"如拨云雾而睹青天,非止状景,实寓心境之豁然"。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融为一体,雨过天晴的明朗恰似郁结消散后的通透。

颔联"炎氛霁后灭,边绪望中来"转入情感抒发,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指出:"'灭'字斩截,'来'字缠绵,一放一收间见诗人胸次"。暑热消散的畅快与边疆忧思的萦绕形成张力,暗示着诗人身在江湖而心系庙堂的矛盾。

颈联"作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化用典故精妙,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阐释:"骥耳垂喻贤士困顿,鱼曝鳃状失意之态,两人互喻,见相怜相惜之意"。诗人与友人王六以典故互诉遭际,既含自伤又带慰藉,钱钟书称此联"用事如盐着水,悲慨见于言外"。

尾联"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收束全篇,马茂元先生解析道:"以贾谊《吊屈原赋》自况,复以'洛阳才'赞友,沉郁中见风骨"。湘水赋的哀婉与洛阳才的俊逸形成对照,既点明才士不遇的主题,又在相互推许中见出知己之情。正如傅璇琮所言:"结句双绾,既伤迁谪,复标高格,得哀而不伤之旨。"

全诗以景起兴,由物及人,在霁色与忧思的交织中,展现出唐代贬谪文人特有的精神境界——既有"江天洞开"的旷达,又含"边绪中来"的忧愤,最终在相知相慰中达成精神的超越。周勋初先生总结此诗"气象清远而寄托遥深,堪称张九龄贬谪诗中的神品"。

点评

此诗气韵沉雄,如江天霁色,豁然开朗。首联"云雨俱行罢,江天已洞开",前人评曰:"骤雨初歇之景,一笔荡开,有吞吐大荒之象"(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以自然气象喻人生境遇,可谓妙合无垠。

颔联"炎氛霁后灭,边绪望中来",清人纪昀批点:"'灭'字如金石坠地,'来'字似远岫含烟"(《瀛奎律髓刊误》),既得炼字之精,复见构思之巧。边塞诗人常建谓此联"得陶谢之清隽,兼高岑之壮阔",诚为的评。

颈联用典尤工,"作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特别激赏:"以伯乐相马、庄周涸鲋二典互文见义,既自伤不遇,复慰友沉沦,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旨。"对仗中暗含流水之势,可见少陵家法。

尾联"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近代诗学家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类比:"贾生才调,庾信文章,十四字说尽千古才人坎壈。"其以湘水屈原比己,以洛阳贾谊喻友,双绾典故而情致宛然,方东树《昭昧詹言》赞为"结响遒劲,余韵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