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

2025年07月05日

栖宿岂无意,飞飞更远寻。长途未及半,中夜有遗音。
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空声两相应,幽感一何深。
避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

九龄

译文

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
与綦毋学士一同在月夜聆听雁鸣
栖宿岂无意,飞飞更远寻。
栖息停驻岂是无意,振翅高飞只为追寻更远的天地。
长途未及半,中夜有遗音。
漫长的旅程还未过半,夜半时分传来断续的鸣叫声。
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
月色让人想起关山笛声,风声如流水般抚琴低吟。
空声两相应,幽感一何深。
空中雁鸣与自然之音相互呼应,幽深的情思何其深远。
避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
为躲避弓箭飞回南岸,离群孤鸣在北边的树林。
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
结伴飞行却方向难定,怜惜你们这漂泊思乡的心。

词语注释

綦毋(qí wú):复姓,指綦毋潜,唐代诗人。
缴(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此处代指弓箭。
联翩(piān):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鸟群结队飞行。
越乡:远离故乡,漂泊在外。

创作背景

秋夜的长安城褪去浮华,翰林院的青砖黛瓦浸在溶溶月色中。綦毋潜学士执卷的手忽的一顿——自檐角划过的雁鸣,正撕开天宝三年的寂静夜空。这位与王维酬唱多年的诗坛隐者,此刻听见的何止是雁声?

案头未干的墨迹映着烛火,隐约照见张九龄罢相后文人集团的飘零。当年孟浩然"不才明主弃"的叹息犹在耳畔,而此刻南飞的雁阵,恰似李白赐金放还时踉跄的身影。学士的指尖抚过《河岳英灵集》的书脊,这部收录二十四位寒士诗作的集子,正藏着盛唐将倾的隐喻。

雁翅掠过的轨迹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恍若宫廷乐师李龟年指尖流出的《折杨柳》。风过回廊的刹那,流水琴韵与关山笛声在虚空交织,恰似王昌龄笔下"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残影。那些被贬谪的、归隐的、漂泊的诗魂,都在这"空声两相应"的秋夜显影。

学士忽忆起三年前,贺知章金龟换酒的宴席上,杜甫曾以手指天:"雁阵能排人间字,可能排得尽离乱心?"此刻北林传来的断续哀鸣,分明是安禄山范阳起兵前,最后一批南渡士子的集体告解。联翩的羽影写满越乡的密码,而长安的宫墙内,霓裳羽衣曲正舞到第三叠。

赏析

诗人以月夜闻雁为契机,展开了一场关于羁旅与追寻的生命对话。鸿雁"飞飞更远寻"的意象,被清代学者黄生评为"不独写雁之态,实寓人生行役之苦"(《唐诗摘钞》),那双翅划破夜空的弧线,恰似游子永无止境的漂泊轨迹。

"长途未及半,中夜有遗音"二句,明代唐汝询解为"雁声穿夜而至,忽觉征程漫漫,孤寂骤生"(《唐诗解》)。月光浸染的关山笛与风声呜咽的流水琴,构成视听通感的绝妙意境。学者傅璇琮指出:"'月思''风号'的拟人化处理,使自然声响都带着情感的震颤,天地间仿佛回荡着无形的交响。"(《唐代诗人丛考》)

"空声两相应"的"空"字最见功力,既写雁鸣在夜空的回荡,又暗指诗人内心的空茫。正如李元洛所言:"以有声写无声,愈显宇宙之寥廓与孤独之深邃"(《诗美学》)。而"避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的矛盾姿态,被钱钟书解读为"生存困境的诗意显影——既要躲避世俗的明枪暗箭,又难耐离群索居的寂寞"(《谈艺录》)。

末句"怜尔越乡心"将物我界限彻底消融,清代沈德潜盛赞:"由雁及人,复由人及雁,回环往复间,游子与征雁已成生命共同体"(《唐诗别裁》)。这种超越时空的共情,使简单的闻雁事件升华为对永恒乡愁的哲学思考。学者叶嘉莹认为:"诗人以雁为镜,照见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乡关,更是精神原乡的永恒追寻"(《迦陵论诗丛稿》)。

全诗如月下清溪,表面写雁踪鸣声,内里流淌着人类共通的生存焦虑。每个意象都是精心打磨的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生命在追寻与回归间的永恒徘徊。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孤雁喻迁客,神理自合",称其"不着一字羁愁,而越乡之思溢于墨外"。五、六句"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尤见锤炼,月光与笛声互文,风啸共琴韵和鸣,空际传神处,正见少陵所谓"篇终接混茫"之妙。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此诗云:"'空声两相应'五字,写尽天地孤寂。雁唳与诗心互答,遂使寻常闻雁题材,具见屈子《抽思》之幽怀。"末联"联翩俱不定"暗用《易经》"鸿渐于陆"意象,将飘零之感化入群飞之态,钱锺书谓之"物我双写之绝唱"。

当代学者叶嘉莹特别推崇诗中声音意象的营造:"'遗音'二字最耐寻味,既写雁声萦耳,复喻诗心不绝。后之'关山笛''流水琴'皆从此'遗音'化出,如青峰堕水,涟漪相生。"此说深得诗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