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诗五首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张九龄罢相南归,途经湘楚之地。江畔独行时,见孤桐独立、斑竹泪痕,感怀自身际遇,遂以组诗抒怀。此五首杂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正值大唐盛世帷幕下的暗流涌动。
历史经纬
开元末年,李林甫构陷牛仙客案发,张九龄以"忤旨"罪贬为荆州长史。离长安时,玄宗尚赐白羽扇喻其"清风常在",然庙堂已非旧时气象。诗人沿汉水南下,途经舜帝二妃殉情的君山,屈原行吟的澧浦,这些浸透楚辞哀思的山水,与他的失意心境叠合成深邃的咏叹。
意象探源
组诗中"孤桐""斑竹"等意象,实有双重寄托。史载九龄幼时家贫,植桐明志,后终成栋梁;而"湘水灵妃"之典,既暗合其劝阻玄宗废太子的往事,又呼应《离骚》"哀众芳之芜秽"的悲愤。第三首"良田草"之喻,恰似其在《感遇》中"草木有本心"的续章,将儒家的固穷之节与道家的委运之理熔铸一体。
诗心解码
最耐人寻味者,当属末章"愚公"之叹。时值开元盛世将颓,九龄却以"终始行一意"自况,其政治理想与现实的抵牾,化作诗中"神物亦岂孤"的诘问。史家言其"风度凝远",观此组诗,实是凝泪成珠的沉郁——那江上微波托起的,何尝不是一个盛世贤相未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