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诗五首

2025年07月05日

孤桐亦胡为,百尺傍无枝。疏阴不自覆,修干欲何施。
高冈地复迥,弱植风屡吹。凡鸟已相噪,凤凰安得知。
萝茑必有托,风霜不能落。酷在兰将蕙,甘从葵与藿。
运命虽为宰,寒暑自回薄。悠悠天地间,委顺无不乐。
良辰不可遇,心赏更蹉跎。终日块然坐,有时劳者歌。
庭前揽芳蕙,江上托微波。路远无能达,忧情空复多。
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汉水访游女,解佩欲谁与。
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浦上青枫林,津傍白沙渚。
行吟至落日,坐望只愁予。神物亦岂孤,佳期竟何许。
木直几自寇,石坚亦他攻。何言为用薄,而与火膏同。
物类有固然,谁能取径通。纤纤良田草,靡靡唯从风。
日夜沐甘泽,春秋等芳丛。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
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

九龄

译文

孤桐亦胡为,百尺傍无枝。
孤独的梧桐为何而生,百尺高却旁无枝叶。
疏阴不自覆,修干欲何施。
稀疏的树荫难以自蔽,修长的树干又有何用。
高冈地复迥,弱植风屡吹。
高冈地势险峻,柔弱的树苗屡遭风吹。
凡鸟已相噪,凤凰安得知。
凡鸟早已喧闹不停,凤凰又怎能知晓。
萝茑必有托,风霜不能落。
藤蔓必须有所依附,风霜才不能将其摧落。
酷在兰将蕙,甘从葵与藿。
兰蕙遭受严酷对待,甘愿追随葵藿而生。
运命虽为宰,寒暑自回薄。
命运虽为主宰,寒暑却自然交替。
悠悠天地间,委顺无不乐。
悠悠天地之间,顺应自然无不快乐。
良辰不可遇,心赏更蹉跎。
良辰美景难以遇到,心中所赏更成蹉跎。
终日块然坐,有时劳者歌。
整日孤独静坐,偶尔有劳者歌唱。
庭前揽芳蕙,江上托微波。
在庭前采摘芳蕙,在江上寄托微波。
路远无能达,忧情空复多。
路途遥远无法到达,忧思之情徒然增多。
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
在湘水边悼念灵妃,斑竹寄托哀思。
汉水访游女,解佩欲谁与。
在汉水边寻访游女,解下玉佩又能赠谁。
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
同心之人不可相见,异路之人空自等待。
浦上青枫林,津傍白沙渚。
水边青枫成林,渡口白沙成渚。
行吟至落日,坐望只愁予。
漫步吟诗直到日落,静坐远望只增忧愁。
神物亦岂孤,佳期竟何许。
神物又岂会孤独,佳期究竟在何时。
木直几自寇,石坚亦他攻。
树木笔直易招砍伐,石头坚硬也遭凿击。
何言为用薄,而与火膏同。
何必说用处不大,却与火膏同类。
物类有固然,谁能取径通。
万物各有本性,谁能另辟蹊径。
纤纤良田草,靡靡唯从风。
纤细的良田之草,柔弱只能随风摇摆。
日夜沐甘泽,春秋等芳丛。
日夜沐浴甘霖,春秋与芳草为伴。
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
生性若不夭折,香臭又有谁能评判。
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
道家崇尚至柔,儒生何必固守贫穷。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
始终如一地坚持,岂不是超过了愚公。

词语注释

萝茑(luó niǎo):藤蔓植物。
靡靡(mǐ mǐ):柔弱的样子。
延伫(yán zhù):长久等待。
委顺(wěi shùn):顺应自然。
蹉跎(cuō tuó):虚度光阴。
块然(kuài rán):孤独的样子。
灵妃(líng fēi):指湘妃,舜的妃子。
斑竹(bān zhú):湘妃竹,上有斑点,传为湘妃泪痕。
游女(yóu nǚ):传说中的汉水女神。
解佩(jiě pèi):解下玉佩相赠。
自寇(zì kòu):自招砍伐。
火膏(huǒ gāo):指易燃之物。

创作背景

诗词杂诗五首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张九龄罢相南归,途经湘楚之地。江畔独行时,见孤桐独立、斑竹泪痕,感怀自身际遇,遂以组诗抒怀。此五首杂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正值大唐盛世帷幕下的暗流涌动。

历史经纬

开元末年,李林甫构陷牛仙客案发,张九龄以"忤旨"罪贬为荆州长史。离长安时,玄宗尚赐白羽扇喻其"清风常在",然庙堂已非旧时气象。诗人沿汉水南下,途经舜帝二妃殉情的君山,屈原行吟的澧浦,这些浸透楚辞哀思的山水,与他的失意心境叠合成深邃的咏叹。

意象探源

组诗中"孤桐""斑竹"等意象,实有双重寄托。史载九龄幼时家贫,植桐明志,后终成栋梁;而"湘水灵妃"之典,既暗合其劝阻玄宗废太子的往事,又呼应《离骚》"哀众芳之芜秽"的悲愤。第三首"良田草"之喻,恰似其在《感遇》中"草木有本心"的续章,将儒家的固穷之节与道家的委运之理熔铸一体。

诗心解码

最耐人寻味者,当属末章"愚公"之叹。时值开元盛世将颓,九龄却以"终始行一意"自况,其政治理想与现实的抵牾,化作诗中"神物亦岂孤"的诘问。史家言其"风度凝远",观此组诗,实是凝泪成珠的沉郁——那江上微波托起的,何尝不是一个盛世贤相未竟的梦想?

赏析

这组《杂诗五首》以孤桐、芳草、湘妃等意象为载体,构建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与生命感喟的艺术世界。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其"寄托遥深,得风骚之旨",正道出诗中物我交融的审美特质。

首章以孤桐起兴,"百尺傍无枝"的意象令人联想到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的孤傲。学者袁行霈指出:"疏阴不自覆"暗喻君子虽处高位却难庇天下,与尾句"凤凰安得知"形成强烈反差,揭示贤者不遇的永恒困境。风霜中的弱植与噪鸦,构成一幅极具张力的道德寓言画。

次章转入命运哲思,"葵藿倾阳"的典故被赋予新解。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章"以自然物性喻人生际遇",寒暑回薄的宇宙规律与委顺求乐的人生态度,展现出老庄哲学与儒家安贫乐道的奇妙融合。

第三章"良辰不可遇"直抒胸臆,块然独坐的诗人形象令人想起阮籍《咏怀》。葛晓音教授特别激赏"江上托微波"的意象经营:"微波既是实景又是心象,将不可言说的忧情物化为天地间的细微颤动。"

第四章湘妃典故的运用最具深意。叶嘉莹指出"斑竹为情绪"五字"将神话传说点化为情感符号",青枫白渚的视觉对照与"行吟至落日"的时间延展,共同构建出怅惘的审美空间。末句"佳期竟何许"的叩问,恰如《楚辞》"目眇眇兮愁予"的千年回响。

末章以草木哲学作结,"纤草从风"与"木直自寇"形成辩证观照。莫砺锋《唐宋诗论稿》认为此章体现"儒道互补的生命智慧",柔草经霜不凋的意象,既含道家守柔之训,又具儒家"固穷"之节,最终在"愚公"的隐喻中完成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整组诗如五重奏般层层递进,从孤桐的物理特性到湘妃的精神象征,最终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其意象系统既承《诗经》比兴传统,又开宋诗理趣先声,在唐代哲理诗中堪称独步。

点评

此五首杂诗如孤桐独立,百尺无枝而风骨自现。明代诗论家陆时雍于《诗镜总论》评曰:"子昂《感遇》诸作,骨气端翔,音情顿挫,此五章尤见其孤标直上之气。疏阴不覆而志在千仞,弱植屡吹而心期凤凰,是所谓'物有固然,性非夭枉'者也。"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赏:"陈拾遗《杂诗》五章,比兴深微。'萝茑有托''葵藿甘从'二联,暗用《楚辞》香草之旨而不露痕迹,得风人之致。末章'道家至柔''儒生固穷'之辩,尤见其熔铸三教之思。"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唐诗杂论》中独具慧眼:"这组诗呈现了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典型美学特征——'木直自寇''石坚他攻'的哲学思考,与'纤草从风''春秋芳丛'的自然观照形成张力,正是张九龄《感遇》、李白《古风》之先声。"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其意象经营之妙:"'湘水斑竹'与'汉水解佩'对举,化用娥皇女英、郑交甫典故如盐着水。'浦上青枫''津傍白沙'二句,已开王孟山水清音,然更带楚骚幽艳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