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

2025年07月05日

缅然万里路,赫曦三伏时。飞走逃深林,流烁恐生疵。
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
展力惭浅效,衔恩感深慈。且欲汤火蹈,况无鬼神欺。
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秋瘴宁我毒,夏水胡不夷。
信知道存者,但问心所之。吕梁有出入,乃觉非虚词。

九龄

译文

缅然万里路
遥望那万里长途
赫曦三伏时
正值烈日炎炎的三伏天
飞走逃深林
飞禽走兽都躲进了深林
流烁恐生疵
阳光灼热得仿佛能烫伤皮肤
行李岂无苦
旅途劳顿怎能不辛苦
而我方自怡
而我却怡然自得
肃事诚在公
恭敬办事确实是为公
拜庆遂及私
完成任务后也遂了私愿
展力惭浅效
施展才能却惭愧收效甚微
衔恩感深慈
承受皇恩深感其深厚仁慈
且欲汤火蹈
即便赴汤蹈火也心甘情愿
况无鬼神欺
何况根本没有鬼神作祟
朝发高山阿
清晨从高山脚下出发
夕济长江湄
傍晚已渡过长江水边
秋瘴宁我毒
秋天的瘴气怎能伤害我
夏水胡不夷
夏天的江水为何不平息
信知道存者
确信真理永存的人
但问心所之
只需问心无愧
吕梁有出入
吕梁瀑布有进有出
乃觉非虚词
才明白这不是虚言

词语注释

赫曦(xī):形容阳光炽热
流烁(shuò):形容阳光灼热如流动的火焰
瘴(zhàng):指南方山林中的湿热致病之气
湄(méi):水边,岸旁
吕梁:指吕梁洪,古代著名险滩,在今山西省

创作背景

暑气蒸腾的盛唐某年,当朝官员张九龄奉皇命南下岭南,马蹄踏过滚烫的官道时,一卷诗稿在行囊中渐渐被汗水浸透。这是开元年间特有的政治气候——朝廷对南方边陲的经略正如三伏烈日般炽烈,而作为岭南曲江人的宰相,他此番奉使南海恰似一场精神还乡。

驿道两侧的草木蔫垂着头,蝉鸣撕扯着凝滞的空气。诗人勒马回望,长安已隐没在地平线的热浪里。"缅然万里路"的慨叹不仅指向地理距离,更暗含了中原与岭南的文化隔阂。彼时五岭以南尚被视作瘴疠之地,《唐六典》将岭南道列为下州,官员视南贬如畏途。但这位开元贤相却在"流烁恐生疵"的酷暑中,保持着"我方自怡"的从容。

青骢马踏过吕梁险滩时,江水正泛着仲夏特有的浊黄。史载开元四年张九龄曾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此刻他笔下"吕梁有出入"的险阻,或许正与当年劈山开道的记忆重叠。官船穿过长江与洞庭的交界处,橹声惊起白鹭,恰似他诗思中飞出的警句:"信知道存者,但问心所之"——这分明是向朝廷宣告:虽行蛮荒之地,臣心依旧如冰壶在怀。

当夕阳将桅杆的影子拉长投在湘江水面,随行书吏或许正将新作誊入行卷。那些墨迹未干的诗句里,既藏着《唐会要》记载的"岭南选补使"职责,又流动着《曲江集》特有的清澹风骨。三伏骄阳晒不干的,是盛唐士大夫心中那片澄澈的月光。

赏析

诗人以"缅然万里路,赫曦三伏时"开篇,用"赫曦"形容烈日灼烧之态,与"三伏"形成时空双重压迫感。权威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飞走逃深林'四句构成精妙的生命图景,动物避暑的狼狈与诗人'自怡'形成戏剧性反差,凸显士人'不以物累形'的精神境界"。

诗中意象群呈现两极张力:一方面是"秋瘴""夏水"等岭南险恶环境,另一方面是"汤火蹈""无鬼神欺"的赤子之心。莫砺锋在《唐诗鉴赏》中评析:"'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十字蕴含唐代士人典型心态,公忠体国与私人情感如经纬交织,比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更显从容"。

时空转换尤见匠心。"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化用《诗经·鄘风》"朝隮于西,崇朝其雨"的句式,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强调:"这种压缩时空的笔法,既承谢灵运'朝发悲猿穴,暮宿芳草阴'的山水经验,又启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飘逸诗风"。

结尾"吕梁有出入"用《庄子·达生》典故,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读为:"将宦游困境升华为精神淬炼,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异曲同工,展现盛唐诗人特有的哲学超越性"。全诗在炎凉对比中完成精神雕塑,暑热瘴疠反成心性试金石。

点评

名家点评

张九龄《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一诗,以炎夏奉使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经纬,展现了诗人从容自适、忠勤王事的精神境界。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

"此诗气骨清峻,如松风漱石。'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十字,尽显名臣胸次。将暑毒瘴疠视若等闲,非真知道者不能为此语。"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推重诗中体现的儒家风范:

"曲江(张九龄)诗每于平实处见忠悃,'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二句,分明《大雅》'王事靡盬,不遑将父'遗响。末联'信知道存者,但问心所之',尤见贞臣之心如冰壶映日。"

近代学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从艺术角度评析:

"'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化用《楚辞》句法而自出新意。全诗以热恼之境写清凉之怀,吕梁蹈水之典用得尤妙,暗喻宦海风波而初心不渝,此正见曲江体'雅正冲淡,中含劲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