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御史大夫裴侍中奉皇命赴汾州祭扫,青骢马踏着官道上的落花缓缓西行。这位开元盛世的贤相,此刻望着潼关外绵延的群山,笔锋在宣纸上洇开墨痕——这组残存的五言排律,恰似半卷被风掀开的盛唐画卷。
史载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重启上古"巡狩"之礼,命重臣代天子祭祀五岳。裴侍中(疑为裴耀卿)奉敕祭祀汾阴后土祠,此诗当作于返京途经河东道时。诗中"汾川鼎气雄"暗用汉武帝元鼎四年获宝鼎于汾阴的典故,而"霜露多前感"句,正应《礼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的祭礼精神。
那些鎏金诗句里跃动着盛唐特有的气象:"生才作霖雨"化用《尚书》"傅说为霖雨"的典故,将宰相之职比作润泽天下的甘霖;"移孝入为忠"则彰显着唐代"忠孝一体"的治国理念。当诗人写到"野尊延故老"时,我们仿佛看见黄土高原的夕阳下,紫袍玉带的朝廷重臣正俯身为乡野老者斟满村醪,官服童子与白发耆老同席而坐——这恰是开元盛世"君臣相得""礼乐交融"的理想图景。
残卷末句"朝服见儿童"戛然而止,犹如被安史之乱铁蹄踏断的盛唐之音。但就在这十二联断章里,仍可触摸到那个时代温热的脉搏:当诗人将祭祀的霜露、汾水的鼎纹、乡饮的陶尊都锻造成诗行时,一个王朝最辉煌的光影,便永远凝固在了墨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