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乐游原春望书怀

2025年07月05日

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策马既长远,云山亦悠悠。
万壑清光满,千门喜气浮。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
凭眺兹为美,离居方独愁。已惊玄发换,空度绿荑柔。
奋翼笼中鸟,归心海上鸥。既伤日月逝,且欲桑榆收。
豹变焉能及,莺鸣非可求。愿言从所好,初服返林丘。

九龄

译文

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
城角有座乐游原,内外尽显帝都气象。
策马既长远,云山亦悠悠。
策马远行路途遥,云山苍茫意悠悠。
万壑清光满,千门喜气浮。
万壑沐浴清晖中,千门洋溢喜庆氛。
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
繁花夹道通城门,绿草蜿蜒伴江流。
凭眺兹为美,离居方独愁。
登高望远景虽美,独居他乡愁更浓。
已惊玄发换,空度绿荑柔。
惊觉黑发已染霜,虚度春光柳叶柔。
奋翼笼中鸟,归心海上鸥。
笼中鸟振翅欲飞,似海鸥思归心切。
既伤日月逝,且欲桑榆收。
既悲时光如流水,且盼暮年有所成。
豹变焉能及,莺鸣非可求。
豹变显贵难企及,莺啼婉转不可求。
愿言从所好,初服返林丘。
但求随心从所爱,粗衣归隐返山林。

词语注释

乐游:指乐游原,长安名胜,地势高敞可眺望全城。
皇州:帝都,指长安。
荑(tí):草木初生的嫩芽。
豹变:典出《易经》,喻人地位骤升,此处反用其意。
桑榆:日落时分光照桑榆树端,喻晚年时光。
初服:未仕时的粗布衣服,喻归隐之心。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乐游原上烟光凝紫。诗人策马独行于此,遥望巍峨宫阙与曲江碧水,笔下「万壑清光」「千门喜气」的盛景,却掩不住天宝末年盛世帷幕下的隐忧。彼时大唐虽仍保有「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的繁华表象,然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已十载,诗人敏锐觉察到「玄发换」「绿荑柔」的时光虚掷与抱负成空。

「笼中鸟」「海上鸥」的意象碰撞,道尽士人在庙堂束缚与江湖向往间的挣扎。此诗作于开元末年至天宝初年,正值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微的微妙节点。诗人以「豹变」「莺鸣」自喻,既叹「日月逝」的急迫,又怀「返林丘」的退意,在乐游原这个可「表里见皇州」的独特地理空间里,完成了一次对个人命运与时代气象的双重书怀。曲江流水载不动长安春色,亦如诗人笔端流淌的,是盛唐最后一道清光。

赏析

暮春登高时,诗人以乐游原为画布,用多重视角勾勒出长安城的盛景与内心的孤愁。**"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如俯瞰镜头,将都城气象尽收眼底,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此二句"有尺幅千里之势",城墙的边界与都城的壮阔形成微妙的张力。

诗人笔下的春日光景充满动态对比:**"万壑清光满"以虚写实,山壑间流淌的不仅是阳光,更是盛世的气韵;而"千门喜气浮"则化用《汉书》"千门万户"典故,喻指宫阙繁华。"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构成精妙对仗,直线与曲线交织,刚劲的城墙与柔媚的春草相映,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组意象"暗含仕途坦荡与自然野趣的哲学思辨"。

当视线转向内心,情感陡然沉郁。**"凭眺兹为美,离居方独愁"道出唐人典型的"望阙心理"——明代唐汝询《唐诗解》释此:"美景愈盛,孤愁愈深,此登临常态也"。"已惊玄发换""空度绿荑柔"**形成残酷的时间隐喻,黑发凋零与草木新生并置,恰如《文心雕龙》所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末段连用三重比兴:笼中鸟的意象源自张衡《归田赋》,海上鸥化用《列子》典故,而**"豹变"**语出《周易》,暗示诗人对仕途蜕变的绝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初服返林丘'的结句,表面是道家退隐之思,实为对'开元盛世'集体焦虑的诗意呈现"。这种矛盾心境,正是盛唐知识分子在政治抱负与自然天性间挣扎的典型写照。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万壑清光满,千门喜气浮'十字,写尽帝畿春色。杜少陵'星临万户动'之句,当避席让此联三分气象。"其评点直指诗人以光影流动的笔法,将长安城的恢弘与春日的明媚凝练为具有浮雕感的画面。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赏析颈联:"'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直曲二字最见匠心。直者见帝都气象,曲者存林泉幽致,一刚一柔间,正见诗人身在魏阙、心寄沧洲的矛盾心境。"此论揭示出诗人通过空间构图暗藏的人生抉择。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末四句云:"'豹变''莺鸣'之喻,非止用典精当,实乃将宦海沉浮之感,化作触手可及的意象。较之鲍明远《芜城赋》'天道如何,吞恨者多'的直抒,更得含蓄三昧。"指出诗人以典故为酒器,浇胸中块垒的艺术手法。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解析:"此诗最动人处,在'奋翼''归心'的张力。笼鸟意象自潘岳《秋兴赋》后,已成仕途困顿的经典隐喻,而诗人偏以'奋翼'振之,海上鸥的归心又似谢朓'有情知望乡'的变奏,在传统意象中翻出新境。"此评深掘诗歌意象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