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乐游原上烟光凝紫。诗人策马独行于此,遥望巍峨宫阙与曲江碧水,笔下「万壑清光」「千门喜气」的盛景,却掩不住天宝末年盛世帷幕下的隐忧。彼时大唐虽仍保有「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的繁华表象,然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已十载,诗人敏锐觉察到「玄发换」「绿荑柔」的时光虚掷与抱负成空。
「笼中鸟」「海上鸥」的意象碰撞,道尽士人在庙堂束缚与江湖向往间的挣扎。此诗作于开元末年至天宝初年,正值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微的微妙节点。诗人以「豹变」「莺鸣」自喻,既叹「日月逝」的急迫,又怀「返林丘」的退意,在乐游原这个可「表里见皇州」的独特地理空间里,完成了一次对个人命运与时代气象的双重书怀。曲江流水载不动长安春色,亦如诗人笔端流淌的,是盛唐最后一道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