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登襄阳岘山》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诗人策马重游襄阳岘山。这座曾见证过蜀汉兴衰、羊祜遗风的楚地名山,在汉水的悠悠波光里,依旧保持着"信若山川旧"的苍茫气象。然而岁月无情——诸葛亮的《梁甫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风烟中,羊公碑上的铭文也被时光磨蚀殆尽。诗人独立山巅,但见樊城轮廓宛转如带,汉水汤汤东去,春日逶迤的斜晖将岩阿染成金色。
此地本是三国风云际会之所:诸葛亮曾在此筹划隆中对,羊祜镇守时留下"堕泪碑"的典故。可如今"令图犹寂寞",英雄霸业终成黄土。诗人触景生情,既感怀"同心不同赏"的知交零落,更暗喻着盛唐气象渐衰的时代悲音。那"朝来烟景和"的明媚春色,与"感寄客情多"的深沉慨叹,恰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永恒叩问。
岩阿间的叹息,不仅为个人际遇而发,更凝结着对历史兴废的哲学思考。当战马蹄声惊起林间宿鸟,那些被汉水冲刷千年的故事,正随着波光粼粼的水纹,化作唐诗中最苍劲的山水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