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襄阳岘山

2025年07月05日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

九龄

译文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
当年急切地攀登游历,如今战马再次经过
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
山川依旧如故,可岁月谁能奈何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
诸葛亮的吟咏何处寻觅,羊祜的碑碣早已磨灭
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
宏伟的蓝图依然冷落,美好的聚首也已错过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
樊城的堤岸蜿蜒曲折,汉水的波浪悠悠流淌
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曲折的春日渐行渐远,寄托的客愁愈发浓重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此地本是山林秀美,晨间雾霭景色柔和
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
心意相通却无法共赏,只能在此山岩间长叹

词语注释

亟(jí):急切,匆忙
碣(jié):圆顶的石碑
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的样子
岩阿(yán ē):山岩的角落

创作背景

诗词《登襄阳岘山》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诗人策马重游襄阳岘山。这座曾见证过蜀汉兴衰、羊祜遗风的楚地名山,在汉水的悠悠波光里,依旧保持着"信若山川旧"的苍茫气象。然而岁月无情——诸葛亮的《梁甫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风烟中,羊公碑上的铭文也被时光磨蚀殆尽。诗人独立山巅,但见樊城轮廓宛转如带,汉水汤汤东去,春日逶迤的斜晖将岩阿染成金色。

此地本是三国风云际会之所:诸葛亮曾在此筹划隆中对,羊祜镇守时留下"堕泪碑"的典故。可如今"令图犹寂寞",英雄霸业终成黄土。诗人触景生情,既感怀"同心不同赏"的知交零落,更暗喻着盛唐气象渐衰的时代悲音。那"朝来烟景和"的明媚春色,与"感寄客情多"的深沉慨叹,恰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永恒叩问。

岩阿间的叹息,不仅为个人际遇而发,更凝结着对历史兴废的哲学思考。当战马蹄声惊起林间宿鸟,那些被汉水冲刷千年的故事,正随着波光粼粼的水纹,化作唐诗中最苍劲的山水注脚。

赏析

诗人以岘山为镜,照见时光的无情与人生的怅惘。开篇"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以今昔对比的笔法,暗含《世说新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沧桑感。马匹意象的重复出现,恰如李白《江夏行》中"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轮回之叹。

"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二句,化用桓温"树犹如此"典故,却更显沉痛。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称此联"十字中含无数层折",山川的永恒与岁月的流逝形成尖锐对峙,令人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的浩叹。

中段用典精妙,"蜀相吟安在"暗指诸葛亮《梁甫吟》,"羊公碣已磨"呼应羊祜堕泪碑故事。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此处:"双典并用,不着一字议论,而贤愚同尽之悲自见。"历史人物的湮没与碑碣的磨灭,构成李泽厚所言"历史本体论"的苍茫意境。

"宛宛樊城岸"至"感寄客情多"四句,展现杜甫式时空交织手法。樊城汉水的实景描写中,"逶迤"二字暗含《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的漂泊感。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激赏这种"以地理空间承载历史时间"的笔法。

结句"同心不同赏"暗用《古诗十九首》"同心而离居"之意,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结得淡远,怅望之情却在烟景之外"。岩阿的留叹与开篇的攀践遥相呼应,形成情感闭环,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说:"中国诗人总能在山水间找到安置情感的永恒容器。"

全诗以岘山为载体,熔铸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宇宙意识与王维《辋川集》的山水情怀。台湾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将历史记忆、地理空间与个人感怀三维交织"的手法,正是盛唐山水诗的典型特征,在简淡的笔墨中蕴藏着"惊心动魄的时空力量"。

点评

登襄阳岘山一诗,以山川之永恒映照人事之无常,笔力沉雄而寄慨遥深。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其"俯仰今昔,感慨系之,气格苍浑,绝去雕饰",正道出此诗以朴质语写沧桑感的独特魅力。

"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二句尤为警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十字中含无限悲凉,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同一机杼,而含蓄更深。"诗人将羊祜堕泪碑的典故化入"羊公碣已磨"五字中,钱钟书《谈艺录》指出:"用事如盐著水,观其痕迹全无而滋味俱在,此正盛唐高手处。"

诗中空间转换尤见匠心,从"宛宛樊城岸"的近景到"逶迤春日远"的远景,形成时空交织的立体画卷。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状景如在目前,言情沁人心脾,此等笔墨,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结句"同心不同赏"更显深沉,朱自清《古典文学鉴赏》解为:"以乐景写哀情,使惆怅之意翻倍,可见诗人运思之妙。"

全诗将地理意象与历史典故熔铸为时空交响,恰如闻一多所言:"每个字都站在它应当站立的位置,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移动的完美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