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

2025年07月05日

羽卫森森西向秦,山川历历在清晨。晴云稍卷寒岩树,
宿雨能销御路尘。圣德由来合天道,灵符即此应时巡。
遗贤一一皆羁致,犹欲高深访隐沦。

九龄

译文

羽卫森森西向秦
羽林军威严整齐地向西朝秦国进发
山川历历在清晨
清晨时分,山川景色清晰可见
晴云稍卷寒岩树
晴朗的云朵轻轻掠过寒岩上的树木
宿雨能销御路尘
昨夜的雨水洗净了御道上的尘埃
圣德由来合天道
圣上的仁德自古以来就合乎天道
灵符即此应时巡
祥瑞的征兆正应此时巡幸
遗贤一一皆羁致
遗漏的贤才都被一一招致而来
犹欲高深访隐沦
还想要深入高山幽谷寻访隐士

词语注释

羽卫:羽林军,皇帝的禁卫军
森森:形容队伍整齐威严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宿雨:前一夜的雨
御路:皇帝巡行的道路
灵符:祥瑞的征兆
羁致:招致,网罗
隐沦:隐居的人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东封泰山归来,车驾行至河南三乡时,见山川晴霁、宿雨涤尘,遂作《早发三乡山行》以纪胜。张九龄时任中书舍人,奉诏和诗,乃有此《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之作。

是时大唐正值开元盛世,玄宗励精图治,屡有封禅巡狩之举。诗中"圣德合天道"之语,暗合《贞观政要》"王者巡狩,观风俗而布德音"的治国传统。九龄以"灵符应时巡"巧妙呼应玄宗泰山得玉牒祥瑞的史实,更以"宿雨销御尘"隐喻君王德泽润物无声。

末联"遗贤皆羁致"暗藏深意。据《旧唐书》载,玄宗此行确有征召隐士卢鸿一之事,而九龄素来主张"不弃幽涧兰",此处既颂君王求贤若渴,亦流露对山林隐逸的倾慕。全篇在庄严的应制格调中,仍可见其"清淡开王孟"的诗风——寒岩晴云之景,实为盛唐气象最清雅的注脚。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清晨山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感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刻画,又有对圣德与隐逸的深刻思考。

意象与画面
诗歌开篇即以"羽卫森森西向秦"勾勒出庄严的仪仗队伍,与"山川历历在清晨"形成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晴云稍卷寒岩树"一句,通过"晴云"与"寒岩"的对比,营造出清冷而高远的山间氛围;"宿雨能销御路尘"则以"宿雨"的湿润感消解了尘世的喧嚣,暗示了自然对人间烦扰的净化作用。这两联的意象选择极具匠心,既有空间上的层次感(从天空的云到山岩的树,再到地面的路),又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从夜雨到清晨的晴云)。

情感与哲思
颈联转入对"圣德"与"灵符"的颂扬,但诗人巧妙地将天道与时巡相联系,赋予其自然运行的必然性,而非简单的歌功颂德。尾联"遗贤一一皆羁致,犹欲高深访隐沦"则透露出复杂的情感:表面写圣主求贤若渴,实则暗含对隐逸价值的肯定。"高深"二字既指山势之幽邃,又隐喻隐士精神境界之高远,与首联的"山川历历"形成闭环式结构。

权威视角佐证

  • 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气象肃穆而不板滞,颂圣语得山水清音。"
  • 现代学者袁行霈指出:"'宿雨销尘'之句,实以自然意象完成政治隐喻,体现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修辞功力。"(《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 文学史家葛晓音特别关注尾联的双关意义:"'访隐沦'表面承'圣德'而来,然'犹欲'二字微妙透露诗人对庙堂与山林的双重向往。"(《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全诗在严谨的应制框架中,以山水为媒介,既完成颂圣主题,又寄托个人情志。这种"即景即事,理在其中"(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语)的写法,正是盛唐宫廷山水诗的高妙之处。

点评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起句'羽卫森森'便见天仗之整肃,'山川历历'更显巡幸之清明。中联'晴云''宿雨'二句,不独写景工致,尤见圣主省方时,天心协应之象。结处'遗贤''隐沦',深得《卷阿》求贤遗意,是太平天子气象。"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曰:

"张九龄此作,气象宏远而措词温雅,'晴云稍卷'一联,体物入微而自然高华,所谓'朝廷台阁体'之正宗。末联寄兴尤深,盛世搜岩之怀,尽在'犹欲'二字吞吐间。"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

"燕公(张说)同题之作以雄浑胜,此篇则以清丽显。'宿雨销尘'句暗用《甘泉赋》'雨师泛洒,风伯清尘'典而不露,最见台阁老臣熔铸工夫。后四句将颂圣与述怀打成一片,方不至沦为应制俗格。"

当代学者葛晓音论:

"此诗在空间建构上极具匠心:由近处羽卫西向的纵向延伸,转为山川晴云的横向展开,最终升华为'圣德合天'的垂直维度。'遗贤''隐沦'的收束,使庄严的巡狩主题回归到'君臣相得'的人情温度,正是盛唐应制诗'大中含细'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