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2025年07月05日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九龄

译文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立春清晨起来面对积雪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忽然看见林间亭台的雪,像美玉般的花朵处处绽放。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今年迎接新春的气息刚刚开始,昨夜冬雪已伴着春天归来。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窗前翠竹如玉石般温润,院中梅花开得正繁盛。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东郊斋戒祭祀的地方,应当能看见五方神灵降临。

词语注释

瑶华(yáo huá):美玉般的光华,诗中比喻洁白的积雪。
迎气:迎接节气,这里指立春。
斋祭:斋戒祭祀。
五神:五方之神,即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

创作背景

立春破晓时分,张九龄推窗见岭南新雪覆庭,忽觉天地清朗。这位开元名相正值政治生涯的巅峰期,却仍保持着文人特有的节气敏感——唐制以立春前一日迎青帝于东郊,作为礼部侍郎的他,昨夜刚主持完庄严的斋祭仪式。

晨光中的积雪在他笔下化作"瑶华",既暗合《楚辞》"折疏麻兮瑶华"的意象,又呼应着《礼记·月令》"东风解冻"的迎春礼制。竹与梅的意象对举颇具匠心:竹乃南方嘉木,梅是报春使者,玉润花繁之间,既见岭南地域特色,又暗藏《周易》"乾为玉为冰"的哲学观照。

末句"五神"典出《汉书·郊祀志》,指勾芒、祝融等五方之神。此时大唐正值开元十五年(727年),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借迎春之礼,将政治清明的寄托化入雪景——那覆压竹梅的积雪,何尝不是润泽万物的德政象征?在节气更迭与政治理想的交织中,一首应制诗竟透出天人合一的盛唐气象。

赏析

清晨推窗,忽见林亭覆雪如瑶华绽放,诗人笔下的立春雪景被赋予了仙葩般的灵性。"瑶华"典出《楚辞·九歌》,以神界之花喻雪,既显其洁净无瑕,又暗含春神降临的祥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此联"以瞬间的视觉震撼,完成冬春意象的转捩",积雪不再是残冬的余威,反成春信的使者。

颔联"迎气始"暗合《礼记·月令》立春"迎春于东郊"的古礼,"伴春回"三字则使春雪拟人化。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唐诗选注》中盛赞:"诗人将物候特征与人文仪式熔铸一体,雪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是参与节气更迭的活泼精灵。"这种天人感应的笔法,恰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

颈联工笔描绘窗前竹润如玉、院中梅繁似锦。竹子经雪更显温润,梅花因寒愈见精神,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解道:"'玉''花'二字双关,既状物态,又喻品格。雪在这里成为品格的试金石,彰显出诗人对君子德行的期许。"竹梅这对经典意象,经春雪点染焕发新生机。

尾联将视野拓展至东郊祭坛,五神典出《汉书·郊祀志》中青帝等五方春神。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认为:"斋祭所见的想象,使全诗完成从私家园林到天地宇宙的升华,雪成为连通人神的媒介。"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转换,正是王维"诗中有画"技法的精髓。

全诗以雪为脉络,贯穿了物候之美、礼乐之雅与信仰之诚。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永义评价:"诗人用晶莹雪色调和了立春的万物萌动,在清冷与温暖间找到绝妙平衡,展现唐人特有的生命圆融之境。"积雪在这里既是实景,更是春意的别样呈现,见证着天地人神的和谐共生。

点评

此诗以立春积雪为引,将节气更迭与天地灵气融为一炉,笔致清丽如瑶华初绽。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赞曰:"'瑶华处处开'五字,写尽春雪神韵,不黏不脱,恰是立春气象。"诗中"玉润""花繁"二联,尤见炼字之功。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伴春回'三字最妙,雪本无情物,着一'伴'字便觉春雪如解语仙子。"末句"五神"之典出自《礼记·月令》,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用典无痕,斋祭之肃穆与春意之萌动相映成趣"。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此诗结构:"前四句如工笔绘雪,后四句似写意传神。窗竹院梅实写,东郊五神虚写,虚实相生中自见立春晨起之双重意境——既有时令之真,复含祭祀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