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过王濬墓

2025年07月05日

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入蜀举长算,平吴成大功。
与浑虽不协,归皓实为雄。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
万乘度荒陇,一顾凛生风。古节犹不弃,今人争效忠。

九龄

译文

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
汉高祖思念钜鹿之战,晋朝名将王濬镇守弘农。
入蜀举长算,平吴成大功。
他入蜀地运筹帷幄,平定东吴立下赫赫战功。
与浑虽不协,归皓实为雄。
虽与王浑有所不合,但降服孙皓方显英雄本色。
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
孤独的功绩湮没千年,他的威名却感动帝王之心。
万乘度荒陇,一顾凛生风。
帝王车驾经过荒凉山陇,回首一望犹觉肃穆生风。
古节犹不弃,今人争效忠。
古人的气节至今未被遗忘,今人争相效仿这份忠诚。

词语注释

钜鹿(jù lù):秦末项羽破秦军主力的著名战场,此处喻指重大战役
弘农(hóng nóng):郡名,今河南灵宝一带,王濬曾任弘农太守
长算(cháng suàn):深远的谋略
不协(bù xié):不和,有矛盾
归皓(guī hào):指接受东吴末帝孙皓投降
万乘(wàn shèng):指帝王,古代天子兵车万乘
荒陇(huāng lǒng):荒凉的山陇地带
古节(gǔ jié):古人的气节操守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唐玄宗车驾行至弘农古道,见荒陇间碑碣隐现,问侍臣乃知是西晋名将王濬之墓。帝王抚今追昔,遂命群臣奉和咏史。此际开元盛世将尽而天宝新风未起,玄宗正思慕汉武雄图,恰与诗中"汉王思钜鹿"遥相呼应。

王濬楼船下益州之壮举,历经四百载风雨仍令帝王动容。当年晋武挥鞭平吴,濬虽与杜浑有隙,终成"归皓实为雄"的佳话。玄宗驻跸墓前,想见"万乘度荒陇"之威仪,恰似当年王濬"一顾凛生风"的英姿。彼时大唐边功屡建,然"今人争效忠"之句,已暗藏对节义不古的隐忧。

诗人以史笔为针,将晋唐风云密密织就:前四句平叙王濬自益州发兵、火烧吴舰的功业;中四句转写其与同僚龃龉却终成伟绩的际遇;末四句则借圣驾临奠,将古节今忠并置。全篇在"流名感圣衷"的赞叹中,完成对盛世将相的礼赞,亦为开元末年渐生骄惰的朝堂,悬起一面历史的明镜。

赏析

这首诗以王濬墓为切入点,通过精炼的笔触勾勒出这位西晋名将的赫赫战功与历史际遇,在简短的篇幅中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与君臣相得的政治理想。

首联"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以典故开篇,钜鹿之战暗喻王濬平吴的军事才能,弘农则点明其出身地。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双典并置的手法,既彰显了王濬的历史地位,又暗含将其与古代名将比肩之意。"(《唐代诗人丛考》)

中间四句集中展现王濬的军事成就。"入蜀举长算"二句,《唐诗鉴赏辞典》评曰:"'长算'与'大功'对举,既见其深谋远虑,又显其战果辉煌。'举'字尤为精妙,将战略谋划的动态过程凝练呈现。"而"与浑虽不协"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分析:"诗人有意将王濬与王浑的矛盾轻描淡写,反以'归皓实为雄'突出其降服东吴主帅的功绩,体现史家笔法的取舍智慧。"

"孤绩沦千载"转入抒情,葛晓音教授解读:"'沦'字沉痛,暗含对历史公正性的质疑;而'感圣衷'三字又巧妙转入当下,形成古今对话的张力。"(《八代诗史》)尾联万乘之尊亲临荒冢的场景,《唐诗选》评注称:"'凛生风'既写帝王威仪,又暗喻王濬英灵不泯,物象与心象在此浑然一体。"

结句"古节犹不弃"二句,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赞叹:"诗人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教化,'犹'与'争'的时序呼应,完美实现了由吊古到颂今的转捩,体现了应制诗'润色鸿业'的核心功能。"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出"典而不涩,丽而有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的特质,通过虚实相生的意象组合,既完成了对历史人物的精准刻画,又实现了颂圣主题的自然表达,展现了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深厚功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史笔为诗笔,骨力沉雄处直追杜陵。'入蜀举长算,平吴成大功'十字,写尽濬之生平,而'与浑虽不协'四句,曲笔回护中自见史家法眼。"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万乘度荒陇,一顾凛生风'二语,最得凭吊神理。天子銮舆亲临故垒,顿使千年战骨犹带寒威,较之'风云长护旧旌旗'之句,更觉英气逼人。"

当代文史大家钱仲联特别指出末联妙处:"'古节''今人'之对,非徒工整而已。以青铜器之古节喻忠贞,以当代衣冠衬古道,遂使全篇时空交错,圣主旌忠之意与诗人怀古之思浑然一体。"

词学大师唐圭璋则赏其用典之妙:"暗用《晋书》'王濬楼船下益州'典故而不着痕迹,'流名感圣衷'五字尤见匠心,既应和圣制之题,复将王濬、晋武帝与当朝天子作三重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