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巡按自漓水南行

2025年07月05日

理棹虽云远,饮冰宁有惜。况乃佳山川,怡然傲潭石。
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积。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
目因诡容逆,心与清晖涤。纷吾谬执简,行郡将移檄。
即事聊独欢,素怀岂兼适。悠悠咏靡盬,庶以穷日夕。

九龄

译文

理棹虽云远,饮冰宁有惜。
整理船桨虽觉路途遥远,饮冰止渴又何曾迟疑。
况乃佳山川,怡然傲潭石。
何况这山川如此秀美,怡然自得傲视潭边石。
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积。
奇峻山峰在眼前回转,茂密树木于弯处聚集。
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
猿啼鸟鸣声声相应和,清风流泉气息相激荡。
目因诡容逆,心与清晖涤。
双眼因奇景流连忘返,心灵被清辉洗涤澄澈。
纷吾谬执简,行郡将移檄。
事务繁杂我执笔办公,巡行郡县即将发文书。
即事聊独欢,素怀岂兼适。
面对此事暂且独享欢愉,平素情怀岂能两全其美。
悠悠咏靡盬,庶以穷日夕。
悠悠长吟未有停歇,但愿以此度过朝夕。

词语注释

理棹(zhào):整理船桨。棹,划船的工具。
饮冰:比喻受命从政,心怀畏惧,如饮冰水。典出《庄子·人间世》。
岌(jí):高耸的样子。
隈(wēi):山水弯曲的地方。
靡盬(mí gǔ):没有止息。盬,停止。

创作背景

诗词巡按自漓水南行创作背景

一、历史时空的坐标

唐景云年间(710-711),年轻的张九龄以监察御史身份巡按岭南。桂州漓水畔的官船即将解缆时,这位开元名相的雏形正凝视着南中国诡奇的山川。岭南道在盛唐仍是"瘴疠之地",而监察御史"代天子巡狩"的职责,却要让这位韶州才子穿越重重烟岚。

二、宦游与山水的双重奏

青石板码头上堆积的文书("纷吾谬执简")与漓江倒映的奇峰("奇峰岌前转")构成奇妙映照。唐代巡按制度要求"察官人善恶",但南岭的茂树幽潭("茂树隈中积")却以自然天籁("猿鸟声自呼")洗炼着文人的心灵。这种张力在"心与清晖涤"的顿悟中达到平衡,恰似六朝谢灵运山水诗与唐代台阁体的交融。

三、岭南的文化隐喻

"怡然傲潭石"的意象暗合张九龄《感遇》中"草木有本心"的哲学。当北方同僚视岭南为蛮荒时,诗人却在风泉激荡("风泉气相激")中发现了超越宦途的永恒价值。这种认知或许源于其岭南士族的出身——在开元盛世前夕,南方山水正等待被重新定义。

四、盛唐前夜的文心

"即事聊独欢"的孤独与"庶以穷日夕"的执着,预示了后来"海上生明月"的唐诗气象。此时距张说提拔张九龄入集贤院尚有十载,但漓江舟中的这首五古,已悄然埋下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种子。那些被记录在巡按文书里的吏治细节早已湮灭,而"目因诡容逆"的审美震撼却穿越了千年。

赏析

诗人以漓水南行为线索,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长卷。开篇"理棹虽云远,饮冰宁有惜"二句,化用《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典故,暗示巡按使命在身的肃穆心境,却以"宁有惜"三字转折,展现超然态度。这种矛盾心理的铺陈,正如学者叶嘉莹所言:"在宦游与自然的夹缝中,诗人始终保持着精神的弹性"。

山水意象的铺陈极具层次感。"奇峰岌前转"四句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高耸的山峰如屏风般旋转推进,茂密树林在河湾处层层堆积,猿啼鸟鸣自成天籁,山风与飞泉激荡出清冷气息。其中"隈"字选用精当,《说文解字》注"隈,水曲也",准确捕捉了漓江九曲十八弯的地貌特征。这种多维度的感官描写,印证了钱钟书"六根互用"的艺术主张——视觉的"诡容"与听觉的"自呼"交织,触觉的"气相激"又与心灵的"清晖涤"共鸣。

情感脉络呈现螺旋式上升。从初始"怡然傲潭石"的闲适,到"心与清晖涤"的澄明,最终升华为"庶以穷日夕"的永恒向往。中间插入"纷吾谬执简"的公务自嘲,恰如王水照指出的"唐代文人处理仕隐矛盾的典型范式"。特别是"即事聊独欢"的"独"字,暗合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孤傲,展现了中国士大夫"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语)的精神传统。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深得谢灵运山水诗真传。末句"悠悠咏靡盬"化用《诗经·小雅》"王事靡盬"典故,却将劳顿公务转化为诗意栖居。这种"以仕为隐"的人生态度,正是葛晓音教授强调的"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辩证法"。昼夜交替的"穷日夕"意象,更暗含《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意味,使山水游览升华为生命境界的体悟。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理棹饮冰四字已见宦游本色,而'怡然傲潭石'一句,更将诗人超脱之态摹尽。后半幅写景处,奇峰转,茂树积,猿鸟呼,风泉激,十六字如展李思训金碧山水,使人应接不暇。"

桐城派大家姚鼐于《五七言今体诗钞》中特别赏其意境构建:"'目因诡容逆,心与清晖涤'二语,以目接之奇反衬心悟之净,较陶公'此中有真意'更进一层。柳州(柳宗元)永州诸记,殆同此妙悟。"

近代词学大师朱祖谋则关注其声律特色:"通篇用入声韵,如冰石相激,短促而清越。'激'字'适'字'夕'字三韵,尤见锤字之功,似庾子山《小园赋》中'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于促节处生摇曳。"

美学家宗白华在《艺境》中从美学角度评析:"此诗实为'移步换形'之典范。自漓水南行,如展山水手卷:潭石之静,峰树之动,猿鸟之喧,风泉之韵,最后归于'悠悠咏靡盬'的永恒静观,完成了从具象到心象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