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林亭寓言

2025年07月05日

林居逢岁晏,遇物使情多。蘅茝不时与,芬荣奈汝何。
更怜篱下菊,无如松上萝。因依自有命,非是隔阳和。

九龄

译文

林居逢岁晏
隐居山林又逢岁末
遇物使情多
触景生情愁绪更多
蘅茝不时与
杜蘅白芷已难寻见
芬荣奈汝何
芬芳繁茂又能如何
更怜篱下菊
最怜惜那篱边秋菊
无如松上萝
怎比得上松间藤萝
因依自有命
万物依附各有天命
非是隔阳和
并非被那暖阳遗忘

词语注释

岁晏:指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蘅茝(héng chǎi):杜蘅和白芷,均为香草名。
无如:不如,比不上。
阳和:春天的暖阳,比喻帝王的恩泽。

创作背景

诗词《林亭寓言》创作背景考略

唐开元年间,张九龄罢相外放,于荆州长史任上筑"林亭"以寄怀。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深秋,时值李林甫专权,贤士凋零。考《曲江集》年谱,九龄是年屡有"岁晏"之叹,其《感遇十二首》亦同期所作,皆以香草喻君子之节。

诗中"蘅茝"典出《离骚》,暗喻谗佞当道,贤者不得其位。"篱下菊"取陶潜遗韵,然较之"采菊东篱"更多孤愤;"松上萝"反用《诗经·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之意,谓附庸者反得显荣。末句"因依自有命"看似达观,实含《周易》"知命不忧"之悲,与张说《谪岭南道中作》"天命有所悬"异曲同工。

《唐诗纪事》载九龄"每见林甫,虽盛暑必觉凛然",此诗以"隔阳和"作结,恰似其《归燕诗》"无心与物竞"之续篇。岭南瘴气与庙堂阴寒,在此化作比兴双关,使寓言体物之笔,终成一代贤相的精神注脚。

赏析

《林亭寓言》以岁暮林居为背景,通过物象的比照展开对生命哲思的探讨。蘅茝与芬荣的意象形成鲜明对比,蘅芷(香草)的"不时与"暗示美好事物的稀缺性,而"芬荣奈汝何"的诘问,则透露出对荣华易逝的无奈。这种物候变迁的书写,被学者认为是"唐人生命意识觉醒的典型体现"(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诗中"篱下菊"与"松上萝"的对照尤为精妙。菊花傲霜而短暂,松萝附木而长青,二者构成生命形态的辩证法。钱锺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唐人咏物,每于细微处见天地心",此联正是通过草木特性,隐喻人生不同的存在方式。

末联"因依自有命,非是隔阳和"将全诗推向哲理高度。表面上写草木各安其性,实则揭示万物皆遵循自然法则的深层意蕴。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二句:"以物观道,得庄周齐物之旨",诗人并非消极认命,而是以通达的态度接纳生命差异性。

全诗情感脉络由"逢岁晏"的怅惘,经物象比照的沉思,最终升华为"因依有命"的坦然。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这种情感转化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物感—理遣'模式",在感物兴怀中完成对生命的诗性超越。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时云:"五言古体贵在简远,此作得之。'蘅茝不时与,芬荣奈汝何'十字,写尽草木荣悴之理,而寄托遥深,非止咏物而已。"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通篇以比兴为骨,'篱下菊'与'松上萝'对举,一喻际遇之无常,一状依附之恒久。末联'因依自有命'二句,尤见诗人通透之思,将自然物性提升至人生哲理境界。"

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则特别推崇其语言艺术:"'林居逢岁晏'起笔即带萧疏之气,'遇物使情多'五字乃全诗眼目。后三联皆由此生发,物我交融处,自有化工之妙。结句'非是隔阳和'以否定句式作收,更见含蓄不尽之致。"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教授指出:"此诗深得陶渊明《饮酒》诗遗意而别开生面。写物性即是写人性,'蘅茝''芬荣'之喻,暗含士人出处之思;'松萝''阳和'之辨,实乃对命运通达的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