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温泉歌

2025年07月05日

有时神物待圣人,去后汤还冷,来时树亦春。
今兹十月自东归,羽旆逶迤上翠微。温谷葱葱佳气色,
离宫奕奕叶光辉。临渭川,近天邑,浴日温泉复在兹,
群仙洞府那相及。吾君利物心,玄泽浸苍黔。
渐渍神汤无疾苦,薰歌一曲感人深。

九龄

译文

有时神物待圣人,去后汤还冷,来时树亦春。
有时神奇的事物只为圣人显现,他离去后温泉便冷却,到来时枯树也逢春。
今兹十月自东归,羽旆逶迤上翠微。
如今十月自东方归来,旌旗蜿蜒没入青翠山峦。
温谷葱葱佳气色,离宫奕奕叶光辉。
温泉山谷草木葱茏气象佳,行宫巍峨檐角闪耀光芒。
临渭川,近天邑,浴日温泉复在兹,
俯瞰渭河,毗邻皇城,沐浴朝阳的温泉依然在此,
群仙洞府那相及。
神仙洞府也难以比拟。
吾君利物心,玄泽浸苍黔。
我君润泽万物的仁心,如深泉浸润黎民百姓。
渐渍神汤无疾苦,薰歌一曲感人深。
浸润神泉消解病痛,薰风般的颂歌感人至深。

词语注释

羽旆(yǔ pèi):饰有羽毛的旌旗
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的样子
翠微(cuì wēi):青翠的山色
奕奕(yì yì):高大华美的样子
玄泽(xuán zé):深远的恩泽
苍黔(cāng qián):百姓,黎民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温泉歌》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唐玄宗东巡洛阳归返长安,时值孟冬十月,羽仪华盖逶迤于终南翠微。骊山温谷氤氲着秦汉遗韵,离宫飞檐与苍松相映生辉。此际帝王驻跸渭川之畔,见汤泉依旧蒸腾如昔,恍若群仙曾浴的瑶池遗落人间,遂命张说奉制献诗。

张说以"神物待圣人"起兴,暗合《周易》"圣人作而万物睹"之典——温泉的冷暖枯荣,似为天子仪驾而变幻。史载玄宗尤爱骊山温泉,曾扩建离宫为"汤井如龙湫"的华清宫。诗中"薰歌感人"之句,实指《唐会要》所录开元二年玄宗亲制《温泉歌》,张说此作既颂君王泽被苍生如温泉润物,亦以"渐渍神汤"隐喻开元新政疗愈前朝弊病。

葱葱佳气漫过汉武碑碣,逶迤羽旆卷起贞观遗风。在这片被《旧唐书》称为"灵泉发祥"的土地上,盛世君臣以诗笔重构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神话,让一泓温泉升华为承平时代的文化镜像。

赏析

温泉氤氲的水汽里,升腾着盛唐的祥瑞气象。张说的这首应制诗,以温泉为镜,既映照出自然的神奇造化,更折射出君德与天道的完美交融。

"有时神物待圣人"三句,以《周易》"圣人作而万物睹"的典故为底色,构建起天人感应的诗意空间。权威研究指出,这里的"神物"暗合《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的祥瑞传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温泉的冷暖变化被赋予道德隐喻——圣君临幸时草木逢春,圣驾离去则汤泉寂冷,自然现象由此升华为政治哲学的生动注脚。

诗人以"羽旆逶迤"的仪仗队列为引线,将视线牵引至终南翠微。温谷中蒸腾的"佳气",离宫上流转的"光辉",既是实景描摹,更是《文心雕龙》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的艺术实践。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此处的色彩运用:"葱葱"与"奕奕"形成视觉和弦,将温泉区域的氤氲气象转化为可触摸的盛世图景。

当笔锋转向"临渭川,近天邑"的地理叙事时,空间格局顿显宏阔。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由近及远的空间拓展手法,实则是"以地理写王畿,以洞府喻天庭"的政治修辞。温泉在此既是具象的沐浴场所,更是《庄子》"澡雪精神"的象征载体,群仙洞府的比拟暗含对帝王德行通于天道的礼赞。

末四句的颂圣之笔尤见匠心。"玄泽浸苍黔"化用《尚书》"德润生民"的典故,马茂元在《唐诗选》中盛赞此句:"以温泉的热力喻君恩普惠,物理人情打成一片"。而"渐渍神汤"的双关妙用,既指温泉疗愈身体,又喻王化熏陶民心,最终在薰歌缭绕中完成天人和谐的盛世交响。

全诗如一幅金碧山水,将自然奇观、帝王巡幸与道德颂赞熔铸为有机整体。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中的评点切中肯綮:"在规矩森严的应制框架里,诗人用温泉的热力消解了颂圣诗的冰冷,使政治抒情获得了美学意义上的温暖质感。"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温泉喻圣泽,取象精微而寄兴深远。'去后汤还冷,来时树亦春'十字,尤得比兴之妙——汤之冷暖系于君之去来,树之荣枯关乎时之代谢,自然物象中暗藏天人感应之思。"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末联云:"'渐渍神汤无疾苦'句,将帝王仁政比作温泉浸润万民,化用《尚书》'如保赤子'之意而不着痕迹。结句'薰歌'呼应开篇'神物待圣人',构成浑圆意境,足见张说作为开元名相的诗笔气度。"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赏析中段写景:"'温谷葱葱'四句,以流动之羽旆映静态之离宫,用《楚辞》香草意象写皇家气象。'近天邑'三字尤妙,既实指骊山地理,又暗喻君权天授,地理空间与政治空间在此叠合。"

当代文学史家袁行霈指出:"此诗完美体现盛唐应制诗'雅正雍容'的特质。将温泉沐浴的日常场景,升华为'玄泽浸苍黔'的政治寓言,在歌颂中保持含蓄,在铺陈里暗藏转折,堪称奉和诗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