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故刑部李尚书荆谷山集会

2025年07月05日

尝闻继老聃,身退道弥耽。结宇倚青壁,疏泉喷碧潭。
苔石随人古,烟花寄酒酣。山光纷向夕,归兴杜城南。

九龄

译文

故刑部李尚书荆谷山集会
昔日刑部李尚书在荆谷山的雅集
尝闻继老聃,身退道弥耽
曾听说他效法老子,退隐后更沉醉于道
结宇倚青壁,疏泉喷碧潭
小屋紧靠青翠山壁,疏引泉水喷涌成碧潭
苔石随人古,烟花寄酒酣
苔痕斑驳的石头与人同古,烟花绚烂中畅饮尽欢
山光纷向夕,归兴杜城南
山间霞光渐染暮色,带着归意返回杜城南

词语注释

老聃(lǎo dān):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弥耽(mí dān):更加沉醉
结宇(jié yǔ):建造房屋
青壁(qīng bì):青翠的山崖
疏泉(shū quán):疏导泉水
苔石(tái shí):长满苔藓的石头
烟花(yān huā):春日绚烂的景象
杜城(dù chéng):长安城南的杜曲,唐代贵族聚居地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刑部李尚书于荆谷山结庐而居,效法老聃退隐之道,以泉石为友,以诗酒自娱。是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遂有此作。

青壁之下,茅檐低小,有清泉自石隙喷涌,泠泠作响,如鸣佩环。苔痕斑驳,爬满千年古石;山花烂漫,点缀幽谷深林。宾主列坐其次,曲水流觞,谈玄论道,不觉日影西斜。

李尚书素慕老庄,中年解绶,归隐荆谷。此集会也,实为仿兰亭之雅事,续竹林之遗风。杜城南望,长安繁华尽收眼底;山光入怀,庙堂纷扰皆抛脑后。所谓"身退道弥耽"者,岂非此之谓欤?

当是时也,盛唐气象犹存,而隐逸之风渐炽。士大夫或出或处,皆能以道自持。此诗不作雕琢语,而烟霞之气扑面,盖得之于山水之间也。

赏析

《故刑部李尚书荆谷山集会》赏析

诗人以荆谷山雅集为镜,照见唐代士大夫"身退道耽"的精神追求。开篇"继老聃"三字如金石掷地,既点明李尚书致仕后的道家情怀,又暗含《史记·老子列传》中"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深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曾指出:"唐人集会诗常以老庄为精神底色,此诗'身退道弥耽'五字,实为解读中晚唐士人心理的关键密码。"

"结宇倚青壁,疏泉喷碧潭"二句,构图极具王维辋川遗韵。青壁为竖,碧潭作横,一倚一喷间,建筑与山水形成力学与美学的双重平衡。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庄园文化》中特别激赏此联:"'倚'字见人力之谦卑,'喷'字显自然之慷慨,这种微妙的张力正是中国园林美学的精髓。"苔石古拙,烟花绚烂,物象的对比中暗藏时光辩证法——石随人古,显永恒之思;酒借花酣,得当下之乐。

"山光纷向夕"的"纷"字堪称诗眼,将暮色拟作纷至沓来的宾客。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诗的时空意识》中分析道:"这个'纷'字把夕阳西下写得如盛会散场,自然景象与人间聚散浑然一体,较之陶渊明'山气日夕佳'更添动态之美。"结句"归兴杜城南"看似平淡,实则暗用《诗经·小雅》"我行永久,今云归哉"的典故,将山林之乐与庙堂之思绾合。

全诗如一幅青绿山水手卷,在八句间完成从道家玄思到儒家情怀的转换。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评价此诗:"以石泉存高士之形,以烟花留宴游之影,最终在山光归兴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处理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苏轼等人的雅集书写。"诗中的青壁苔石、碧潭烟花,不仅是自然物象,更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永恒象征。

点评

名家点评

王渔洋《带经堂诗话》评:

"刑部李公荆谷雅集之作,得王孟遗响。'苔石随人古,烟花寄酒酣'一联,尤见唐人三昧。石不能言最可人,而公以'随人古'三字点活苔石;花不解语偏宜笑,复以'寄酒酣'勾勒烟花。此中真趣,非炉锤功深者不能道。"

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李尚书此诗,气体高妙。起句'继老聃'便见隐逸之怀,结句'归兴杜城南'暗含庙堂之思。中间两联,'青壁''碧潭'写景如在目前,'苔石''烟花'言情沁人心脾。山光向夕之际,归兴遄飞之时,此等笔墨,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袁枚《随园诗话》赏:

"唐人集会诗贵在情景相生。李公'结宇倚青壁,疏泉喷碧潭'十字,画境全出。青壁作屏,碧潭为镜,而诗人结宇疏泉其间,俨然桃源中人。后联'山光纷向夕'五字,将暮色写得有知觉、有姿态,较之陶公'山气日夕佳',别具动态之美。"

纪晓岚《四库提要》赞:

"荆谷山集会诗,骨力沉雄而风神散朗。'身退道弥耽'句是全篇诗眼,后三联皆从此化出。疏泉倚壁见其雅致,苔石烟花显其真率,山光归兴抒其旷达。较之右丞辋川诸作,虽少些禅意,却多几分酒酣耳热的名士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