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2025年07月05日

圣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每劳苍生念,不以黄屋尊。
兴化俟群辟,择贤守列藩。得人此为盛,咨岳今复存。
降鉴引君道,殷勤启政门。容光无不照,有象必为言。
成宪知所奉,致理归其根。肃肃禀玄猷,煌煌戒朱轩。
岂徒任遇重,兼尔宴锡繁。载闻励臣节,持答明主恩。

九龄

译文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奉和圣上赐予各州刺史的座右铭
圣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
圣人与天德相合,广施恩泽于万民。
每劳苍生念,不以黄屋尊。
常怀百姓之忧,不以帝王之尊自居。
兴化俟群辟,择贤守列藩。
推行教化等待众臣辅佐,选拔贤才镇守四方。
得人此为盛,咨岳今复存。
得贤才则国家兴盛,咨询贤士的传统今日犹存。
降鉴引君道,殷勤启政门。
上天明鉴指引为君之道,殷勤开启治国之门。
容光无不照,有象必为言。
圣德之光普照万物,有征兆必预示吉凶。
成宪知所奉,致理归其根。
完善法令知其所本,治理国家归于根本。
肃肃禀玄猷,煌煌戒朱轩。
恭敬秉承深远谋略,显赫戒惧于帝王车驾。
岂徒任遇重,兼尔宴锡繁。
岂止委以重任,还赐予丰厚的宴赏。
载闻励臣节,持答明主恩。
常闻激励臣子节操,以此报答圣明君恩。

词语注释

洪覆:广施恩泽。
元元:百姓,万民。
黄屋:帝王车驾,代指帝王。
群辟:众臣。
咨岳:咨询贤士。岳,指贤士。
玄猷:深远的谋略。
朱轩:帝王的车驾,代指帝王。
宴锡:宴请赏赐。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唐玄宗励精图治,常以"视民如伤"为念。每岁遣使巡察四方,亲制《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诗,令天下州郡长官铭刻厅事,朝夕自省。其诗谆谆告诫守土之臣当以苍生为念,字里行间尽显帝王"垂拱而治"的深意。

张九龄时任中书令,奉和此作。彼时大唐疆域辽阔,州郡星布,玄宗特重刺史之选,尝言:"郡县者,国之本;牧宰者,政之先。"九龄深谙圣意,以"洪覆在元元"呼应帝王如天覆地的仁德,更以"咨岳"典故暗喻玄宗效法尧舜咨询四岳的圣明。诗中"容光无不照"化用《尚书》"光被四表"之语,将帝王勤政比作日月普照;"成宪知所奉"则暗含《周礼》六典遗意,体现开元年间整理法典、重振纲纪的治国方略。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正值唐朝吏治清明之世。玄宗亲书《令长新诫》与《刺史箴》颁示天下,九龄此和既是对"择贤守列藩"政策的礼赞,亦寄托着"致理归其根"的政治理想。其辞章典雅庄重,对仗精工处可见六朝余韵,而"肃肃""煌煌"等叠词的运用,又使庙堂之作不失灵动之气,堪称盛唐应制诗中的圭臬。

赏析

这首诗以颂扬君王德政为核心,通过典雅庄重的语言构建了一幅理想的政治图景。诗人以"圣人合天德"起笔,将君主德行与天道相融,奠定全篇"天人合一"的哲学基调。洪覆在元元一句,化用《尚书》"如天之下覆"意象,凸显君王如天广覆的仁德,这种将政治伦理自然化的表达,恰如程千帆所言:"以宇宙秩序喻人伦秩序,乃盛唐颂体诗典型手法"。

诗中政治意象群颇具深意:"黄屋"(帝王车驾)与"苍生"的对比,暗含《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玄猷"(深谋)与"朱轩"(官署)的色彩映照,形成庄严的视觉张力。吴小如特别指出"容光无不照"句:"此处'容光'语出《孟子·尽心上》,诗人巧妙化用为政治清明的象征,体现盛唐文人以经术为诗的艺术追求"。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由颂圣到劝谏的微妙转折。前八句以"洪覆""兴化"等词构筑恢弘气象,后八句则通过"降鉴""成宪"等语转入政治规训。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肃肃''煌煌'的叠词运用,既保持颂诗庄重感,又通过音韵节奏暗示为政需慎之意"。结尾"励臣节""答主恩"二句,将忠君报国的情感推向高潮,葛晓音评价此结句:"脱胎于建安风骨而更具盛唐气象,体现张说作为开元名相的政治胸襟"。

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政治话语的诗意转化。诗人将"择贤""致理"等施政纲领,融入"岳""光"等自然意象中,形成独特的政治美学表达。傅璇琮曾赞叹:"此诗堪称唐代庙堂文学的典范,将儒家政教观念转化为充满诗性智慧的文学表达,在规整的骈俪中流动着雄浑之气"。这种刚健浑融的风格,正是开元盛世文人"雅正"审美理想的完美呈现。

点评

名家点评

张九龄此作如"洪钟清磬,发天人之妙响"(沈德潜《唐诗别裁》),以端凝雅正之笔,将帝王敕令化作锦绣文章。其开篇"圣人合天德"五字,王夫之《唐诗评选》赞为"气象浑沦,直溯《雅》《颂》遗音",以天道比拟圣心,立政教之本源。

"兴化俟群辟"一联,方回《瀛奎律髓》称其"得《尚书》命官之体,复具建安风骨",将选贤任能的政术,点染成金声玉振的庙堂雅奏。诗中"降鉴引君道"至"有象必为言"数句,纪昀批点曰:"如悬日月而照幽微,乃宰相述训之正宗",以光明意象喻帝王教化,暗合《周易》"垂象示人"之旨。

末章"肃肃""煌煌"之对,陆时雍《诗镜总论》叹为"宫商迭奏,廊庙生辉",而结句"持答明主恩"更被何焯《义门读书记》评为"忠爱悱恻,犹见曲江风度"。全篇熔铸经训而不失诗心,诚如王士禛所言:"唐贤应制第一等文字,终当以曲江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