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九龄

译文

海上生明月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
天涯共此时
远在天涯的你,此刻也正望着同一轮明月
情人怨遥夜
多情的人儿,怨恨这漫漫长夜
竟夕起相思
整夜辗转反侧,思念绵绵
灭烛怜光满
吹灭蜡烛,爱怜这满屋的月光
披衣觉露滋
披衣起身,才发觉露水已打湿了衣裳
不堪盈手赠
多想捧一把月光赠给你
还寝梦佳期
却只能回到床上,期待在梦中与你相会

词语注释

竟夕:整夜。竟,从头到尾;夕,夜晚。
怜:爱怜,喜爱。
滋:滋生,这里指露水打湿。
不堪:不能承受,这里指无法做到。
盈手:满手。盈,满。
佳期:美好的相会时光。

创作背景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创作背景

历史时空的明月印记

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于岭南曲江之畔擢升中书侍郎,却因"岭南卑湿"的偏见遭朝臣非议。这位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常在掖垣夜值时独对宫阙明月,将岭南烟水与长安月色糅合成千古绝唱。诗中"海上生明月"之"海",实指岭南珠江入海处的浩渺烟波,暗含诗人对南国故土的深沉回望。

政治风云中的月光投影

此诗约作于公元733年,正值张九龄推行"省刑罚、薄征徭"新政之际。史载玄宗曾以金镜赠九龄,喻其"明镜如水"的品性。诗中的"灭烛怜光满"或暗喻政治清明理想,"不堪盈手赠"则透露出改革受阻的隐忧。唐人笔记《明皇杂录》记载,九龄每夜观月必执牙笏整理衣冠,其"披衣觉露滋"的细节正是这一史实的诗意投射。

盛唐气象的文学折射

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某个秋夜,张九龄于荆州长史任上重读此诗,提笔在《曲江集》稿本旁注:"此岭南旧句,今再书之,如见故园月色。"此时距他被李林甫排挤出朝已两年,诗中"天涯共此时"的旷达,实则是用建安风骨包裹着楚骚情怀,在盛唐诗歌向中唐转折的关口,树立起"温柔敦厚而不失其骨"的审美范式。

文化基因的千年传承

宋代《唐语林》记载,苏轼在惠州见月,曾叹"九龄风度,尽在此诗中矣"。诗中"情人怨遥夜"的"情人"实为汉魏乐府遗韵,指志同道合者。张九龄以宰相之尊化用民间相思语汇,恰似他主持编纂《朝英集》时提出的"文质半取,风骚两挟"主张,让这首望月诗成为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文化密码,至今仍在每个望月之夜轻轻叩动华夏子孙的心弦。

赏析

月光在唐代诗人笔下常被赋予超越时空的力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正是以澄澈的月光为丝线,将怀远与怀古的双重情感编织成永恒的文学锦缎。

海上升起的明月不仅是自然景象,更被学者袁行霈解读为"亘古如斯的时空坐标"(《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当浩渺海面托起玉盘般的月轮,瞬间打通了地理与心理的双重阻隔,"天涯共此时"的共时性体验,使个体相思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情感范式。台湾学者黄永武指出这种空间张力:"『共』字下得极重,仿佛月光是天地间最公正的分配者"(《中国诗学·设计篇》)。

中二联的光影与露珠构成精妙的感官矩阵。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灭烛怜光满"体现的唐代美学:"主动放弃人工光源,恰是对自然之美最高级的礼赞"。而"披衣觉露滋"的细节,被叶嘉莹解析为"用肌肤感知的月光"(《迦陵论诗丛稿》),露水浸润的不仅是衣衫,更是被思念泡胀的夜晚。这种通感手法,使抽象的"遥夜"具象为可触摸的凉意。

尾联的盈手赠月堪称诗眼。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唐诗语汇意象论》中特别关注这个典故化的动作:"化用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却将哲学思辨转化为情感表达"。而"梦佳期"的收束,在莫砺锋看来是"唐人以梦破境的典型手法"(《唐诗与宋词》),现实中的不可得,在月光加持的梦境中获得补偿。

全诗以月光为介质,完成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再到历史空间的层层跃迁。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张九龄将南朝宫体诗的闺怨题材,注入盛唐特有的宇宙意识"。当月光同时照亮海上与天涯、今人与古人时,这首五律便超越了普通怀人诗,成为承载人类永恒精神活动的月光宝盒。

点评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此诗如海上明月初升,清辉漫溢天地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唐人佳句,最得宇宙之妙,此十字已摄尽乾坤清气。"其气象之宏阔,意境之澄明,直令千年后读者犹觉银波拂面。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怨'字入骨,'竟夕'二字写尽辗转,较之《古诗十九首》之'忧愁不能寐'更见唐人含蓄。"相思如潮,浸透长夜,却以淡墨出之,此盛唐气度也。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感官通联之妙":"烛光与月光交融,衣露与心露同滋,物我界限在此泯灭。"寻常动作中见天人交感,正是张曲江"温柔敦厚"诗教的完美体现。

结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叹为"最得《楚辞》遗韵":"化用《古诗》'涉江采芙蓉'之意而更进一层,欲赠不能之怅惘,终以梦境收束,虚实相生处见唐人诗心之圆融。"

此诗如月轮经天,光彻古今。方东树《昭昧詹言》总评云:"五律至此,已入化境。气象浑成中自见玲珑,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其在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