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2025年07月05日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课最力已陈,赏延恩复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戒程有攸往,诏饯无淹泊。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

九龄

译文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三年一次上报政绩,万国使臣奔赴河洛。
课最力已陈,赏延恩复博。
考核最优的政绩已呈上,恩赏延续且丰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
君主垂衣拱手共治天下,改革政策万民顺从。
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使臣启程交还竹制符信,分道扬镳摇响木铎。
戒程有攸往,诏饯无淹泊。
告诫行程不可耽搁,诏令饯行不得停留。
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
圣明之举感动上天,殷切关怀百姓疾苦。
持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
坚持初心不忘使命,完成朝廷所托重任。
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
出发吧应当自强不息,春耕才有秋收希望。

词语注释

上计:地方官定期向朝廷汇报政绩。
河洛:指洛阳,代指京城。
课最:考核最优等。
垂衣:指帝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改瑟:改革政策。瑟,古代弦乐器,喻政令。
竹符:竹制符信,使者凭证。
分镳(biāo):分道而行。镳,马嚼子。
木铎(duó):木舌铜铃,宣政令时用。
人瘼(mò):人民疾苦。
克终:能够完成。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气象在唐玄宗的诏令中铺展,这首《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便诞生于盛唐行政制度变革的宏大叙事里。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朝廷分天下为十五道,设采访处置使代天子巡狩,与三年一朝集的州郡使者共同构成中央管控地方的重要纽带——诗人以笔墨为经纬,将这一历史性制度创新织入诗的锦缎。

"三年一上计"开篇即见《周礼》遗韵,却更显大唐气度。河洛之地作为帝国心脏,《唐会要》记载"每岁元日,万国朝贡",而诗中"万国趋河洛"五字,将诸道使者比附万邦来朝,暗合玄宗《分遣蒋钦绪等往十道疏》中"欲令百姓昭苏,其将巡抚"的圣意。那"垂衣深共理"的雍容,恰是《贞观政要》推崇的"垂拱而治"理想在开元时代的回响。

木铎分镳的意象尤为精妙。《论语》有"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大唐六典》规定使者"宣风化而巡察州县",诗人将儒家教喻与行政制度熔铸为"分镳扬木铎"的生动画面。末句"春耕庶秋获"看似农谚,实为《盐铁论》"使君效农功"的政理隐喻,与玄宗《诫诸州朝集使敕》中"劝农桑,恤匮乏"的诏令遥相呼应。

在这首应制诗庄重的格律之下,跳动着盛唐行政改革的脉搏。当竹符与木铎在诗句中碰撞,我们听见了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协奏,看见了一代诗人在皇权与民瘼间寻找平衡的良苦用心。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朝觐场景开篇,"万国趋河洛"五字凝练地勾勒出四方来朝的盛况,其中"趋"字尤为精妙,既表现诸侯使臣的恭敬之态,又暗含天下归心的政治寓意。唐代诗论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特别推崇此类"气象雄浑而意旨深远"的起笔。

诗中"垂衣深共理"化用《周易》"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典故,将帝王治国比作自然垂落的衣裳,既展现无为而治的儒家理想,又通过"改瑟"意象暗喻政策调整。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处:"双典并用而不着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者。"

"竹符""木铎"一组对仗器物意象颇具深意。竹符作为信物象征皇权威严,木铎则取自《周礼》"徇以木铎"的教化传统,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二物并提,实乃王权与教化的双重宣示,盛唐政治美学之精髓尽在于此。"

末联"春耕庶秋获"以农事喻政事,完成从宏大叙事到民生关怀的转折。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诗人将朝集使的使命比作农事周期,既符合太宗'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又以期待收成的朴素比喻消解了说教意味,达到'温柔敦厚'的诗教境界。"

全诗在"天文"与"人瘼"的对举中展现天人感应思想,在"戒程"与"诏饯"的仪式描写里渗透忠君爱国之情。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特别赞赏这种"庄严中有温情,训诫中含期许"的独特笔法,认为代表了盛唐应制诗的最高水准。

点评

名家点评

张九龄此作,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以简净之笔绘盛唐气象。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其"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二句曰:"曲尽君臣相得之态,'垂衣'暗合《周易》'垂衣裳而天下治','改瑟'化用《论语》'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典而不滞,犹见开元盛世宰辅胸襟。"

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结句**"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以农事喻政事,九龄本色。较之'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多一份雍容;较之'天下谁人不识君',更添三分恳切。所谓'庙堂雅音',正在此温柔敦厚处。"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此诗结构:"'三年一上计'如棋局开盘,'万国趋河洛'即见气魄;中幅'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十字,将星象与民瘼勾连,天人感应之说化为诗家妙语;收束处忽作劝农语,恰似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