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杨道士往天台

2025年07月05日

鬼谷还成道,天台去学仙。行应松子化,留与世人传。
此地烟波远,何时羽驾旋。当须一把袂,城郭共依然。

九龄

译文

鬼谷还成道
鬼谷子最终修道成仙
天台去学仙
如今你要去天台山修习仙术
行应松子化
此行或许会如赤松子般羽化登仙
留与世人传
留下传说让世人传颂
此地烟波远
此地烟波浩渺路途遥远
何时羽驾旋
何时才能驾着仙车归来
当须一把袂
临别时我们执袖相挽
城郭共依然
再看一眼这依旧如故的城郭

词语注释

鬼谷:指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隐士,传说后来得道成仙
松子: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羽驾:指仙人所乘的飞车,'羽'暗示轻盈如羽的仙家车驾
把袂(bǎ mèi):握住衣袖,古代表示挽留或惜别的动作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探微

开元遗韵中的道风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约713-741),时值道教被尊为国教,天台山作为司马承祯等著名道士的修行地,成为士人心中"仙源"的象征。刘长卿以"鬼谷"(王诩修道处)与"天台"对举,既符合唐代"终南捷径"的社会风气,亦暗合玄宗"崇玄学、置道举"的政令。

烟霞中的别离
"此地烟波远"暗指送别地点或在江河之畔。考唐代交通,杨道士可能自长江流域启程,经剡溪往浙东天台。诗人以"羽驾旋"设问,既表达对道友乘鹤归来的期许,又折射出唐人"仙凡时空殊异"的宇宙观——道教认为"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松子意象的深意
"松子化"典出《列仙传》中赤松子服水玉成仙之事。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天台山确有"松径"景观,寒山子诗云"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可见此句既是用典,亦是对天台实景的艺术提炼。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正是盛唐山水诗的典型特征。

袂别与城郭的隐喻
末联"把袂"源自《楚辞·九歌》"捐余袂兮江中",经谢朓"山川隔旧赏,朋僚多雨散"发展至唐代,已成送别诗的经典语汇。而"城郭依然"暗用丁令威化鹤归辽之典,与首联"学仙"呼应,构成完整的修道-成仙-归来的叙事闭环。

赏析

诗人以缥缈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道教求仙的画卷,开篇"鬼谷还成道"便用鬼谷子得道的典故,暗示杨道士此行将追随先贤足迹。松子(赤松子)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既暗合道教"羽化登仙"的终极追求,又以松树常青的特性隐喻修道者超越凡俗的生命境界。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此联"用典如盐入水,仙家气象自生"。

"烟波远"三字构建出空灵深远的意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这是"以空间之渺茫喻道途之玄奥"的典型手法。而"羽驾旋"的设问,表面是询问归期,实则暗含对仙凡殊途的怅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注》认为此联"将离情化入云烟缥缈间,得含蓄蕴藉之妙"。

结尾"把袂"的细节描写最见功力,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称其"以凡尘动作写方外之情,愈平常愈见真挚"。城墙依旧的结语,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用永恒不变的城郭反衬人生聚散的无常,使仙俗之隔顿生苍茫之感"。全诗在送别主题中升华出对生命境界的思考,堪称盛唐道教题材诗歌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诗清逸绝尘,如孤鹤唳空,自有方外之致。唐人送道士诗多涉玄理,而此篇独以情韵胜,可谓"仙骨凡心,两相映发"(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

"鬼谷""天台"二句,对仗精工而气脉贯通,纪昀赞其"发端即具云霞之想"(《瀛奎律髓刊误》)。中二联尤见匠心,"烟波远"三字写尽仙踪渺渺,"羽驾旋"一问暗含尘世眷恋,恰如王夫之所谓"仙家文字,偏作人间情语"(《唐诗评选》)。

末联"把袂""依然"之语,黄生《唐诗摘钞》叹为"仙凡交感处最是动人,城郭如故而人事已非,此正得《丁令威》化鹤故事之神髓"。全篇不着铅汞丹鼎字,却将求道者超迈之姿与送行者怅惘之情,化作"松子化"三字玲珑意境,诚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云:"盛唐仙咏,如清水芙蓉,自得天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