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发道中寄远

2025年07月05日

日夜乡山远,秋风复此时。旧闻胡马思,今听楚猿悲。
念别朝昏苦,怀归岁月迟。壮图空不息,常恐发如丝。

九龄

译文

初发道中寄远
在出发的路上寄给远方
日夜乡山远
日日夜夜,故乡的山越来越远
秋风复此时
秋风又在这个时候吹起
旧闻胡马思
从前听说胡马思念故土
今听楚猿悲
如今听到楚地的猿猴哀鸣
念别朝昏苦
想起离别,早晚都痛苦
怀归岁月迟
想要归去,岁月却漫长
壮图空不息
宏伟的抱负徒然不息
常恐发如丝
常常担心头发已如丝般斑白

词语注释

胡马:北方胡地的马,象征思乡之情
楚猿:楚地的猿猴,叫声哀伤,象征离别之痛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秋,霜风渐紧的时节,一叶孤舟正溯汉水而上。船头青衫磊落的诗人,正是三十四岁的储光羲。他新擢进士第,却意外外放安州应城县尉,此刻赴任途中的桨声里,浸透着盛唐士人特有的苍茫。

汉水烟波揉碎斜阳时,他想起三年前洛阳城里与故人的对酌。那时新科及第的琼林宴上,他们曾以"胡马依北风"的典故互勉,约定如曹植《白马篇》所言"捐躯赴国难"。而今楚地猿啼穿透薄暮,竟比陇西羌笛更催人肠断——这分明是宋玉《九辩》中"萧瑟兮草木摇落"的楚声。

官船每过一处驿站,木叶脱尽的沙沙声便添一分。应城县尉虽是九品微职,却要负责追捕盗贼、督收赋税,与诗人"耻从侠烈游"的初衷相悖。案牍劳形的忧虑与"岁晏无斗粟"的民生疾苦,在他胸中交织成《诗经·小雅》"维昔之富不如时"的叹息。秋风掠过他新生的白发,恍惚间已见范晔《后汉书》里"年未四十而发苍苍"的冯唐。

夜泊芦苇荡时,橹声惊起寒雁。他忽然读懂当年曹丕《燕歌行》里"慊慊思归恋故乡"的深意——不是怯懦,而是对生命如《离骚》"老冉冉其将至"的惕厉。壮年赴任本该意气风发,他却从汉水倒影里,看见了自己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重叠的身影。

赏析

暮色中的旅人身影被秋风拉长,诗人用"日夜乡山远"五个字便勾勒出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苍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句"以物理距离映照心理距离,'复此时'三字更将漂泊感定格为循环往复的宿命"。

"胡马思"与"楚猿悲"的意象对仗堪称绝妙。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北地胡马南望,南方楚猿夜啼,两个逆向时空的意象碰撞,使羁旅之愁具有了穿透地域的普遍意义。"秋风里交织的战马嘶鸣与猿猴哀啼,恰似诗人心中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复调。

"朝昏苦"与"岁月迟"形成精微的时间辩证法。程千帆《古诗考索》赞叹:"晨昏交替的急促感与岁月漫长的停滞感并置,揭示出行役之人特殊的时间感知。"这种矛盾统一的时间体验,在"壮图空不息"的转折中达到高潮——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特别激赏此句:"'空'字如千钧之重,将建功立业的豪情砸碎在镜花水月的现实里。"

结句"常恐发如丝"以身体意象收束全篇。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分析:"青丝成雪的恐惧,既是生命流逝的具象化,更是理想未酬的隐喻。这种将宏大焦虑转化为生理细节的笔法,正是盛唐诗歌'即小见大'的美学典范。"当秋风掠过诗人早生的华发,我们看见一个时代剪影在镜中缓缓老去。

点评

此诗以清峻之笔写羁旅之思,五律章法森然处尤见老杜遗响。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旧闻''今听'一联,虚实相生,将边塞胡马与楚地哀猿并置,顿开时空之境,使乡愁具象为可闻可感之声。"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更点出其结构之妙:"发端'日夜'二字已摄全篇魂魄,末句'发如丝'与首联'秋风'呼应,时序之感、迟暮之叹,皆在镜中白发与山外秋声里矣。"

诗中"壮图空不息"一句尤耐咀嚼。钱钟书《谈艺录》 论此:"太白'空'字多作豪语,少陵'空'字每含沉郁。此诗'空'字兼得两家神理,既见抱负未展之憾,复存老骥伏枥之志,一唱三叹中自具唐人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