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龙门旬宴得月字韵

2025年07月05日

恩华逐芳岁,形胜兼韶月。中席傍鱼潭,前山倚龙阙。
花迎妙妓至,鸟避仙舟发。宴赏良在兹,再来情不歇。

九龄

译文

龙门旬宴得月字韵
在龙门旬宴上分得'月'字韵
恩华逐芳岁,形胜兼韶月。
皇恩如花伴随美好年华,此地风光绝佳又逢明媚月色。
中席傍鱼潭,前山倚龙阙。
宴席设在鱼潭之畔,前方山峦依傍着巍峨宫阙。
花迎妙妓至,鸟避仙舟发。
鲜花相迎妙龄歌妓的到来,飞鸟惊避仙舟的启航。
宴赏良在兹,再来情不歇。
宴饮赏景正得其乐,他日重游此情不绝。

词语注释

韶月(sháo yuè):美好的月色。
龙阙(lóng què):指帝王的宫阙。
妙妓(miào jì):技艺高超的歌妓。
仙舟(xiān zhōu):装饰华美的游船。

创作背景

诗词《龙门旬宴得月字韵》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盛世风华如牡丹倾国,玄宗皇帝常于东都洛阳龙门山设旬宴,集文学侍从之臣临水赋诗,以彰"君臣同乐,文治光华"之象。此诗正作于彼时,张九龄以"月"字为韵,将皇家宴游的富丽气象与山水灵韵凝于五言。

地理之胜
龙门山伊水潺湲,两崖如阙,故称"伊阙"。诗中"前山倚龙阙"既指天然形胜,又暗喻帝王威仪。鱼潭映月,舟发惊鸟,实景与仙意交融,呼应了盛唐"天人相谐"的审美理想。

宴游之雅
"妙妓""仙舟"之句,可见唐宫廷宴乐之盛。据《开元天宝遗事》载,玄宗尝命宫女持琉璃七宝灯沿伊水列阵,灯火与月华共映,或为"花迎妙妓"注脚。而"宴赏良在兹"更透露出张九龄作为贤相"既润色鸿业,又不失清雅"的创作姿态。

政治隐喻
"恩华逐芳岁"表面写春宴,实则暗颂开元治世。张九龄以"再来情不歇"作结,既应制旬宴周期之制,又隐含对盛世长存的期许——惜乎此后李林甫专权,这般君臣诗文相和的雅集,终成绝响。

此诗如一枚月光下的唐三彩,釉色中流淌着盛唐最后的鎏金岁月。

赏析

暮春的恩泽与韶光交织成宴,诗人以"月"字为韵,将一场龙门旬宴写得既见皇家气象,又含林泉之趣。开篇"恩华逐芳岁"二句,化静为动,以"逐"字写皇恩随芳岁时序流转,而"形胜兼韶月"更将地理形胜与皎洁月色熔铸一体。《唐诗镜》评此联"气象宏阔,有初唐遗响",确非虚言。

"中席傍鱼潭"一联暗藏空间转换之妙。鱼潭清幽与龙阙巍峨对举,恰如葛晓音所言:"张说善以微观自然意象调和宏观宫廷场景,形成独特的'廊庙山林'双重意境"。诗人坐卧间,既有亲近自然的闲适,又不失台阁重臣的雍容气度。

颈联"花迎妙妓至,鸟避仙舟发"最见巧思。吴汝纶《唐诗评注》盛赞:"'迎'字'避'字,使无情之物皆成有情,直开晚唐温李一派笔法"。纷飞的花瓣化作迎宾使者,惊起的鸟群反衬画舫华美,这种拟人手法使宴饮场景顿生仙气。

结句"宴赏良在兹"看似平淡,实含深意。马茂元《唐诗选》指出:"'再来情不歇'五字,既合应制诗颂圣本分,又将个人逸兴遄飞之情自然流露"。这种"乐而不淫"的情感表达,正是盛唐台阁诗"雅正"特质的典范。

全诗如工笔重彩的宫廷宴饮图,却因自然意象的巧妙穿插而毫无板滞之感。施蛰存《唐诗百话》谓之"以月韵约束而不见拘束,在应制诗中如清水出芙蓉",可谓的评。诗人将皇恩、山水、宴乐、月色冶于一炉,成就了这首"得月"而不囿于月的佳作。

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子昂此作,以'月'字为眼,映照全篇。'形胜兼韶月'一句,既得山水之灵,复摄天时之妙,所谓'即景会心'者。中二联'鱼潭''龙阙'对举,'妙妓''仙舟'相映,非徒工丽,实有烟霞气骨。结句'再来情不歇',尤见盛唐气象,宴游之作而能超然物外,此其所以为绝唱也。"

沈德潜《说诗晬语》:"陈拾遗《得月字》诗,五言如五色云霞。'花迎''鸟避'二语,不独状景物之鲜妍,更见主宾相得之乐。末句化用《楚辞》'乐莫乐兮新相知'意,而能以简淡出之,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者。"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通体清丽,"韶月"二字尤具只眼。鱼潭龙阙,本地风光;花鸟逢迎,天然点缀。结语看似平易,实含"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哲思,使游宴诗顿生历史纵深。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李白"古人今人若流水",皆与此句血脉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