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赵二侍御使西军赠两省旧僚之作

2025年07月05日

石室先鸣者,金门待制同。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
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
忽枉兼金讯,非徒秣马功。气清蒲海曲,声满柏台中。
顾己尘华省,欣君震远戎。明时独匪报,尝欲退微躬。

九龄

译文

酬赵二侍御使西军赠两省旧僚之作
回赠赵二侍御出使西军时赠予两省旧同僚的诗作
石室先鸣者,金门待制同。
曾在石室中率先崭露头角,如今与金门待制的身份相同。
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
执刀时便渴望施展才华,持斧出征终成一代雄才。
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
应对敌寇,战事初起,边疆的敌人即将被扫荡一空。
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
使者的车马穿越陇山的月色,征战的旌旗在河风中飘扬。
忽枉兼金讯,非徒秣马功。
忽然收到您珍贵的书信,不仅是为了犒赏战功。
气清蒲海曲,声满柏台中。
您的气节如蒲海般清澈,声名响彻柏台之中。
顾己尘华省,欣君震远戎。
自愧身居繁华的省署,欣喜您威震远方的戎狄。
明时独匪报,尝欲退微躬。
清明盛世却未能报答,常想退隐卑微之身。

词语注释

石室:指古代藏书馆或学府,此处比喻早年求学之地。
金门:汉代宫门名,代指朝廷。待制:官名,等待诏命之职。
操刀:比喻执掌权柄或施展才能。
持斧:指持斧钺出征,象征军事统帅之权。
兼金:价值倍于常金,喻指珍贵。讯:书信。
秣马:喂饱战马,指备战或犒军。
蒲海:西域湖泊名,此处象征边疆。
柏台:御史台的别称,指监察机构。
微躬:谦辞,指卑微之身。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于青海之西,捷报传至长安,朝野振奋。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将士,途经陇右,得遇旧日同僚赵二侍御。赵君昔年与维同列两省,今已投身戎幕,佐崔公军务。

维于军帐中见边塞风物殊异:陇月低垂,照铁衣如雪;河风猎猎,卷旌旗似云。忽闻赵君以兼金之礼相赠,附诗述边功之盛。维感其诚,念及昔年共值凤凰池畔,校书麟阁之景,而今一在庙堂,一临烽燧,不禁慨然命笔。

诗中"石室""金门"之典,暗喻二人曾共事秘书省、门下省;"蒲海""柏台"则分指边塞与御史台。时值明主在位,边功屡建,然维自觉华省尘劳,反羡赵君能展抱负于疆场。末句"尝欲退微躬",隐隐透露出诗人对官场倦怠,而向往"大漠孤烟直"之境的微妙心绪。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边塞将士的英姿与家国情怀,其意象与情感的交融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典范。

意象的军事化构建极具张力。诗中"操刀""持斧""征旆""秣马"等系列军事意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指出"持斧竟称雄"五字如金石铿锵,将武将的威严刻画得入木三分。而"陇月""河风"的边地风物,又为刚健的军旅画面注入苍茫的诗意,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

情感脉络的跌宕尤为动人。开篇以"石室先鸣"的典故暗喻才士抱负,继而通过"虏欲空"展现必胜信念,葛晓音教授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此处"洋溢着盛唐人特有的乐观精神"。但至"顾己尘华省"句,情绪陡然转为自谦,尾联"尝欲退微躬"更流露出功成身退的淡泊,这种从慷慨到内敛的情感转换,折射出唐代文士复杂的精神世界。

声律的精心经营值得玩味。程千帆《古诗考索》称赞该诗"气清蒲海曲"句,以"清"字为诗眼,既状战场肃杀之气,又喻品格高洁。全诗平仄相间,如"使车经陇月"的悠扬与"征旆绕河风"的顿挫形成音韵上的对仗,暗合军阵的进退节奏。

诗中渗透的士人精神具有典型性。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明时独匪报"句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的入世情怀,而结尾的退隐之思又带有道家色彩,这种矛盾统一正是唐代文人的精神特质。赵昌平在《唐诗三百首全解》中特别强调,该诗将个人功业与家国命运完美结合,展现了"盛唐之音"的崇高境界。

点评

此诗气骨遒劲,如霜天剑戟,凛然生寒。赵二侍御之使西军,赠两省旧僚,而作者以雄浑之笔,写壮烈之怀。"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二句,真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云:"骨力沉雄,音节高亮,盛唐正声。"

"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一联,气象宏阔,有席卷千军之势。而"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则又转为清远,得边塞诗之三昧。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谓:"其诗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浓云郁兴,震雷俱发。"

末四句尤见性情,"顾己尘华省,欣君震远戎",既自谦而复致钦羡,结以"尝欲退微躬",忠厚悱恻,得风人之旨。

——近代学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中评曰:"格调既高,复饶远韵,实为酬赠之作中不可多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