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巡属县道中作

2025年07月05日

春令夙所奉,驾言遵此行。途中却郡掾,林下招村氓。
至邑无纷剧,来人但欢迎。岂伊念邦政,尔实在时清。
短才滥符竹,弱岁起柴荆。再入江村道,永怀山薮情。
矧逢阳节献,默听时禽鸣。迹与素心别,感从幽思盈。
流芳日不待,夙志蹇无成。知命且何欲,所图唯退耕。
华簪极身泰,衰鬓惭木荣。苟得不可遂,吾其谢世婴。

九龄

译文

春令夙所奉,驾言遵此行。
我素来尊奉春天的政令,驾车沿着这条路前行。
途中却郡掾,林下招村氓。
途中辞别了郡府的属官,在林间招呼乡村的百姓。
至邑无纷剧,来人但欢迎。
到达县城没有繁琐公务,来人只是热情相迎。
岂伊念邦政,尔实在时清。
哪里是我心系国家政事,实在是时局清平安宁。
短才滥符竹,弱岁起柴荆。
才能浅薄却担任官职,年少时出身贫寒之家。
再入江村道,永怀山薮情。
再次踏上江边村路,永远怀念山林隐居之情。
矧逢阳节献,默听时禽鸣。
何况正值阳春时节,静静聆听候鸟啼鸣。
迹与素心别,感从幽思盈。
行迹与初心相背离,幽深思绪充满感慨。
流芳日不待,夙志蹇无成。
美好时光不会等待,早年志向艰难未成。
知命且何欲,所图唯退耕。
知晓天命还有何求,只图归隐耕种度日。
华簪极身泰,衰鬓惭木荣。
华贵官簪虽显身安,斑白鬓发愧对草木繁盛。
苟得不可遂,吾其谢世婴。
如果愿望不能实现,我将辞世如婴儿般纯真。

词语注释

郡掾(jùn yuàn):郡守的属官
村氓(cūn méng):乡村百姓
纷剧(fēn jù):繁琐的公务
符竹(fú zhú):指官员的符节,借指官职
柴荆(chái jīng):用柴荆做的门,指贫寒之家
山薮(shān sǒu):山林湖泽,指隐居之地
矧(shěn):况且
阳节(yáng jié):指春天
夙志(sù zhì):早年的志向
蹇(jiǎn):艰难
华簪(huá zān):华贵的发簪,指高官
衰鬓(shuāi bìn):斑白的鬓发

创作背景

诗词《巡属县道中作》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张九龄以尚书右丞之职巡行岭南属县。春和景明之际,车马徐行于山野阡陌,见吏治渐清而民生安泰,遂有此作。

历史经纬

  • 开元治世:时值玄宗励精图治,朝廷重刺史、县令之选,九龄奉敕巡察,诗中"岂伊念邦政,尔实在时清"暗合《通典》所载"开元中,州县官得人,百姓安乐"之况。
  • 岭南故土:作为岭南曲江人,九龄少时"弱岁起柴荆",而今衣锦巡乡,"再入江村道"句浸透对桑梓的眷恋,亦隐见其《曲江集》中"永怀蓬蒿居"的士人情怀。

诗心映照

  • 宦海浮沉:"短才滥符竹"自谦中暗藏用世之志,"衰鬓惭木荣"则透出中年感喟。彼时九龄虽居要职,然已萌"所图唯退耕"之思,与晚年罢相归隐的轨迹遥相呼应。
  • 时节感怀:阳春时节"默听时禽鸣",却因"迹与素心别"而幽思盈怀。此般矛盾,恰似《唐诗纪事》评其"清澹中自带风云气"。

笔墨之外
此诗可视为盛唐地方治理的微缩画卷——郡掾敛迹、村氓相迎,既见官员巡察之实效,亦折射"华簪"与"柴荆"间的士大夫精神困境。末句"苟得不可遂,吾其谢世婴",终以老庄之思作结,为开元盛世奏响一曲含蓄的忧思。


(注:文中"郡掾""符竹"等典出自《汉书·百官表》及唐代官制,九龄生平参照《旧唐书》本传,诗风分析参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

赏析

诗人以春日巡行为线索,将宦游体验与山林之思交织成一首充满张力的心灵独白。开篇"春令夙所奉"四句,以明快的笔调勾勒出巡行图景,却暗藏玄机——"却郡掾"与"招村氓"的对比,被《唐诗品汇》评为"官民亲洽之象,实乃诗人心向田园的伏笔"。

中间八句形成精妙的情感漩涡。"至邑无纷剧"表面写治下安宁,实则"岂伊念邦政"的设问,揭示出诗人对仕途的疏离感。学者傅璇琮指出:"'短才''弱岁'的自谦之词下,掩不住对'江村道''山薮情'的魂牵梦萦。"阳节时禽的欢鸣与诗人"幽思盈"的心境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被王夫之赞为"得屈子《九章》之遗韵"。

后六句的抒情达到高潮。"流芳日不待"化用《离骚》"惟草木之零落"的意象,却以"夙志蹇无成"赋予新解。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知命且何欲"的转折:"从《周易》'乐天知命'化出,却反向延伸为陶潜式的归田宣言。"末句"谢世婴"用《庄子》典故,将退隐之志推向极致。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三重意境的叠加:表层是勤政巡行的记事,中层是时不我待的焦虑,底层则是精神返乡的渴求。正如叶嘉莹所言:"在唐代宦游诗中,此作以'仕与隐的螺旋式对话'独树一帜,每个意象都是打开诗人精神迷宫的钥匙。"那林下招氓的温暖,山薮寄怀的惆怅,最终都融汇成中国文人永恒的心灵图式——在庙堂与江湖间,寻找安顿生命的诗意栖居。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云:
"张九龄此作,以简淡之笔写宦游之思,'途中却郡掾,林下招村氓'十字,便见刺史风裁。后段'知命且何欲,所图唯退耕',非真欲挂冠,正见其忧谗畏讥之心。全篇骨力沉雄,在唐初五古中如老鹤夜警,自有清响。"

近代学者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评曰:
"曲江公诗承陈子昂而开李太白,此篇尤见转折之妙。'迹与素心别'一联,道尽仕隐矛盾;'流芳日不待'以下,渐入陶韦门径。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者,正在此等虚处传神。"

当代诗词研究专家葛晓音教授特别指出:
"诗中'短才滥符竹'的自谦与'永怀山薮情'的真诚形成张力,'华簪''衰鬓'的意象对比暗含《离骚》'老冉冉其将至'的忧思。张九龄将晋宋山水诗的清旷与初唐宫廷诗的典重熔于一炉,在巡行题材中开辟出个人化的精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