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天宝年间,李白漫游江南,行至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时,眺望长江烟波,忽忆挚友裴宣州(即裴周南,时任宣城太守),遂以诗代柬,挥毫写下这首寄赠之作。诗中交织着三重历史语境:
一、地理阻隔中的宦游之思
唐代宣州与当涂虽同属江南西道,然中隔宛溪、青山,恰如诗中所言"相与间山川"。据《元和郡县志》载,两地水路相距二百余里,使"会面良无缘"成为现实困境。李白时任翰林供奉遭谗去职,裴周南亦在牛李党争前夕外放,这种空间距离暗合了士人在政治漩涡中的微妙处境。
二、南朝文脉的当代回响
"含情津渡阔"化用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意境。宣城自南齐谢朓任太守后,便成为文人心中诗意符号。李白曾七游宣城,在《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直言"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平生仰大贤"既指裴氏,亦暗续六朝风雅传统。
三、尺素难传的盛唐困局
"委曲风波事"暗指天宝六载(747年)李林甫制造"野无遗贤"案,朝廷排斥贤能的政治气候。《旧唐书》载此年"制举人无复得第",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亦痛陈"骅骝拳跼不能食"。诗人以"难为尺素传"的隐语,将个人思念升华为对开元盛世渐逝的集体喟叹。
暮烟中的江村、沉默的津渡,最终凝结成盛唐文人特有的抒情范式——在空间阻隔中寄托政治理想,用地理意象承载历史重量。此诗可视为李白在"赐金放还"后,对士人命运的一次美学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