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华山的壮丽景象,同时融入了对帝王功德的赞颂,展现了盛唐时期特有的恢弘气象与昂扬精神。
意象营造上,诗人以"万乘华山下"开篇,将帝王仪仗与华山并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千岩云汉中"进一步以云雾缭绕的群峰展现华山的神秘与崇高,其中"云汉"意象暗合《诗经》"倬彼云汉"的典故,赋予山岳以银河般的浩瀚感。张燕瑾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日月临高掌'化用巨灵神掌劈华山的传说,使自然景观与神话记忆交织,让静止的山体获得了动态的历史纵深。"
情感表达方面,诗人通过"睿览忽玄同"的转折,将自然崇拜升华为政治隐喻。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分析道:"'翊辇气雄雄'既是对帝王威仪的实写,更是对开元盛世的精神写照,山势的雄峻与皇权的威严在此形成同构关系。"尾联"会应陪玉检"的预言式书写,则体现了盛唐文人特有的历史自信,周勋初《唐诗大系》认为此句"将封禅传统与现实政治完美结合,展现出知识分子参与王朝叙事的强烈意愿"。
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多维度空间构建:横向的"攒峰势岌岌"展现山体连绵之势,纵向的"神仙仰大风"营造天人感应之境。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盛赞:"'灵居虽窅密'与'睿览忽玄同'的虚实相生,实现了从物质山水到精神山水的升华,这种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王维的辋川组诗。"而"揆物知幽赞"的哲理升华,更使得全诗超越单纯的应制之作,获得"即山岳而悟天道"的哲学高度(参见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