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途经华山

2025年07月05日

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灵居虽窅密,睿览忽玄同。
日月临高掌,神仙仰大风。攒峰势岌岌,翊辇气雄雄。
揆物知幽赞,铭勋表圣衷。会应陪玉检,来此告成功。

九龄

译文

奉和圣制途经华山
奉和皇帝之命途经华山
万乘华山下
皇帝的车驾来到华山下
千岩云汉中
千山万壑隐没在云雾之中
灵居虽窅密
神灵居所虽然幽深隐蔽
睿览忽玄同
圣明的目光却忽然看透玄机
日月临高掌
日月仿佛悬于仙人掌上
神仙仰大风
神仙也仰慕这雄伟气象
攒峰势岌岌
群峰耸立气势巍峨
翊辇气雄雄
护驾的队伍威武雄壮
揆物知幽赞
观察万物知晓神明赞许
铭勋表圣衷
刻石记功彰显圣心
会应陪玉检
定当陪同举行封禅大典
来此告成功
来此向上天禀告成功

词语注释

窅(yǎo)密:幽深隐蔽
睿(ruì)览:圣明的目光
玄同:玄妙的道理
翊(yì)辇:护驾的车队
揆(kuí)物:观察事物
幽赞:神明暗中赞许
玉检:封禅时用的玉制文书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途经华山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东封泰山礼成,携文武百官返驾西京。銮舆行至华阴,遥望西岳峥嵘之势,遂命群臣奉和御制。时张九龄以中书舍人随驾,应制赋得此篇。

华山自古称"奇险天下第一山",玄宗驻跸山麓,见千岩竞秀隐于云汉,顿生"灵居窅密"之叹。昔秦皇汉武皆曾于此祭天,今帝王睿思与先贤玄同,乃有"日月临高掌"之句——既喻华山仙掌峰擎天之势,又暗合封禅告功于天之意。

诗中"攒峰岌岌""翊辇雄雄"之对仗,实写禁军仪仗与山势相映之景。九龄以"揆物幽赞"承应圣心,用"铭勋玉检"呼应泰山刻石旧典。彼时大唐正值开元盛世,此作实为盛唐气象之艺术注脚,将帝王巡狩的赫赫威仪与华山神秀的造化之功熔铸于五言排律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华山的壮丽景象,同时融入了对帝王功德的赞颂,展现了盛唐时期特有的恢弘气象与昂扬精神。

意象营造上,诗人以"万乘华山下"开篇,将帝王仪仗与华山并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千岩云汉中"进一步以云雾缭绕的群峰展现华山的神秘与崇高,其中"云汉"意象暗合《诗经》"倬彼云汉"的典故,赋予山岳以银河般的浩瀚感。张燕瑾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日月临高掌'化用巨灵神掌劈华山的传说,使自然景观与神话记忆交织,让静止的山体获得了动态的历史纵深。"

情感表达方面,诗人通过"睿览忽玄同"的转折,将自然崇拜升华为政治隐喻。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分析道:"'翊辇气雄雄'既是对帝王威仪的实写,更是对开元盛世的精神写照,山势的雄峻与皇权的威严在此形成同构关系。"尾联"会应陪玉检"的预言式书写,则体现了盛唐文人特有的历史自信,周勋初《唐诗大系》认为此句"将封禅传统与现实政治完美结合,展现出知识分子参与王朝叙事的强烈意愿"。

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多维度空间构建:横向的"攒峰势岌岌"展现山体连绵之势,纵向的"神仙仰大风"营造天人感应之境。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盛赞:"'灵居虽窅密'与'睿览忽玄同'的虚实相生,实现了从物质山水到精神山水的升华,这种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王维的辋川组诗。"而"揆物知幽赞"的哲理升华,更使得全诗超越单纯的应制之作,获得"即山岳而悟天道"的哲学高度(参见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帝王之尊写山水之灵,字字有千钧之力。'万乘'与'千岩'对举,已见气吞山河之象;'灵居'接'睿览',更显天人交感之妙。"其评点尤重"日月临高掌,神仙仰大风"一联,谓:"五岳独尊之气象,尽在十言中矣。"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从艺术手法剖析:"通篇以雄浑为骨,以仙灵为神。'攒峰岌岌'状华山之险如刀劈斧削,'翊辇雄雄'摹仪仗之盛似云涌雷奔。末联'玉检告成功'化用封禅典故,将巡幸升华为天人对话。"

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此诗可贵处在于既合应制之体,又得山水之魂。'揆物知幽赞'一句,暗用《周易》'幽赞于神明'语,可见诗人以儒家典重之笔,写道家灵奇之境,实为盛唐气象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