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姚评事入蜀各赋一物得卜肆

2025年07月05日

蜀严化已久,沉冥空所思。尝闻卖卜处,犹忆下帘时。
驱传应经此,怀贤倘问之。归来说往事,历历偶心期。

九龄

译文

送姚评事入蜀各赋一物得卜肆
送别姚评事入蜀,各自以一件物品为题赋诗,我分得'卜肆'(占卜的店铺)
蜀严化已久,沉冥空所思。
蜀地的严君平(汉代隐士)早已仙逝,深沉的冥想中徒留对他的追忆。
尝闻卖卜处,犹忆下帘时。
曾听闻他当年卖卜的地方,至今仍记得他放下帘子(闭门谢客)的情景。
驱传应经此,怀贤倘问之。
你乘驿车入蜀,或许会经过那里;若心怀敬慕,不妨探访他的遗迹。
归来说往事,历历偶心期。
待你归来时,细说这段寻访的往事,定能与我心中的期待一一印证。

词语注释

评事:唐代官职名,掌刑狱事务。
卜肆:占卜的店铺(肆:音sì,店铺)。
蜀严:指汉代隐士严君平,隐居成都卖卜为生。
沉冥:深沉冥思(冥:音míng,幽深)。
驱传:驾驭驿车(传:音zhuàn,驿车)。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心期:心中的期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年间,文坛领袖李益与友人姚评事话别,恰逢姚氏奉命入蜀公干。时人送行多以分题赋诗为雅事,众人遂以蜀地风物为题各赋一作。李益拈得"卜肆"一题,遥想西汉严君平隐居成都、市卜垂帘的典故,写就此篇清幽深远的五律。

蜀地自汉以来便是隐逸文化的象征。严君平曾于成都市井设肆卖卜,日得百钱即垂帘研读《老子》,终生不仕而名动天下。至唐代,此典已成文人寄托高洁之志的符号。李益此时正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衰微,诗中"沉冥空所思"既是对先贤"沉冥自守"风骨的追慕,亦暗含对现实政治浊流的疏离。

"驱传"二句尤见匠心。唐人入蜀多经金牛道,而传说严君平卜肆旧址恰在道旁。诗人设想姚评事途经此地时,或能感应到穿越时空的贤者余韵。末联"历历偶心期"以双关妙笔,既指严君平预言"王莽篡汉"等往事历历应验,又暗喻自己与姚氏心有灵犀——虽身处宦途,却共享着对隐逸精神的向往。

此作将送别诗的实用功能提升至哲学高度,通过时空交叠的意象,完成了一场跨越四百年的精神对话。在盛唐气象消散后的时代,李益以含蓄深沉的笔调,为唐代士人的仕隐矛盾提供了新的诗意注解。

赏析

这首诗以"卜肆"为切入点,展开对蜀地隐士严君平的追思,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将历史典故与现实送别巧妙融合。首联"蜀严化已久,沉冥空所思"用《汉书·王贡传》典故,以"化"字精妙点出严君平已成传说,而"沉冥"二字出自扬雄《法言》,既形容卜者幽居之状,又暗喻其精神境界,清人沈德潜评此"十字已尽君平一生"。

颔联虚实相生,"尝闻"与"犹忆"构成时空对话。卖卜处是实景,下帘时是虚笔,典出《汉书》"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诗人将历史场景具象化为"下帘"的细节,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称此联"用事入化,如盐着水",展现出对隐士风骨的无限神往。

颈联转写送别现实,"驱传"指友人车马,"怀贤"则双关,既指姚评事途经卜肆可能产生的怀古之情,又暗含诗人对友人才德的期许。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以地理之实写心理之虚",使送别场景获得历史纵深感。尾联"归来说往事"将期待推向未来,陶文鹏《唐代文学史》认为这是"以想象之词作结,使诗意在时间维度上继续延伸"。

全诗以"卜肆"为诗眼,构建起三重意象空间:作为历史载体的物质空间,作为精神符号的文化空间,以及作为情感纽带的交际空间。诗人通过"化—思—闻—忆—问—说"的意象链,完成从追慕先贤到珍视今谊的情感升华。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送别的当下性融入历史的永恒性中,使短暂的离别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意义。"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淡远之笔写深沉之思,'沉冥空所思'五字,已尽蜀严高致。结句'历历偶心期',尤见神交千载之妙。"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点:"'犹忆下帘时'一语,将严君平卖卜之景宛然在目。唐人送别诗能如此超脱,不粘滞于眼前景物,而寄怀古之幽情者,罕有其匹。"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驱传应经此,怀贤倘问之'二句,用虚字转折如意,似问非问,既见行程之必然,复显追慕之不确定,此等笔法最是王维五律胜场。"

当代诗词研究专家葛晓音教授分析道:"全诗以时空交错手法构筑双重意境——明写友人入蜀途经卜肆的现实旅程,暗写诗人神游君平遗迹的心灵轨迹。'归来说往事'之期待,使今古对话成为可能,正是盛唐怀古诗的典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