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年间,文坛领袖李益与友人姚评事话别,恰逢姚氏奉命入蜀公干。时人送行多以分题赋诗为雅事,众人遂以蜀地风物为题各赋一作。李益拈得"卜肆"一题,遥想西汉严君平隐居成都、市卜垂帘的典故,写就此篇清幽深远的五律。
蜀地自汉以来便是隐逸文化的象征。严君平曾于成都市井设肆卖卜,日得百钱即垂帘研读《老子》,终生不仕而名动天下。至唐代,此典已成文人寄托高洁之志的符号。李益此时正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衰微,诗中"沉冥空所思"既是对先贤"沉冥自守"风骨的追慕,亦暗含对现实政治浊流的疏离。
"驱传"二句尤见匠心。唐人入蜀多经金牛道,而传说严君平卜肆旧址恰在道旁。诗人设想姚评事途经此地时,或能感应到穿越时空的贤者余韵。末联"历历偶心期"以双关妙笔,既指严君平预言"王莽篡汉"等往事历历应验,又暗喻自己与姚氏心有灵犀——虽身处宦途,却共享着对隐逸精神的向往。
此作将送别诗的实用功能提升至哲学高度,通过时空交叠的意象,完成了一场跨越四百年的精神对话。在盛唐气象消散后的时代,李益以含蓄深沉的笔调,为唐代士人的仕隐矛盾提供了新的诗意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