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晚霁登王六东阁

2025年07月05日

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连空青嶂合,向晚白云生。
彼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

九龄

译文

晚霁登王六东阁
雨后初晴登上王六的东阁
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
试着登上江边小楼远眺,正巧山雨初停天气放晴。
连空青嶂合,向晚白云生。
连绵的青山与天空相接,暮色中白云袅袅升起。
彼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
那美景需要独特的视角,萧瑟中可见悠远的情思。
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
情思涌来无穷无尽,暮色中江水清澈流淌。

词语注释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同屏障的山峰。
殊观:独特的景观。
萧条:寂寥、凄清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岭南,新雨初霁。张九龄一袭青衫,独登王六东阁,推窗远眺时,恰逢群山沐雨后的第一缕晴光。这是开元十五年(727年),诗人因谏罢相外放洪州,辗转至岭南的某个黄昏。岭南的雨季总是绵长,连月阴霾仿佛仕途的隐喻,此刻却突然放晴——云破处,青峰如洗,晚照为万壑披上金纱。

湿润的风掠过桄榔林,带着荔枝花的清甜。诗人凭栏凝望,见层峦叠嶂在暮色中渐次相拥,宛如水墨在宣纸上晕染;更有流云自谷底升腾,似要接引谪仙归去。他想起了洪州任上修建的"曲江新亭",彼时亦常在此等暮色中接待文人雅士。而今岭南瘴疠之地,唯有族弟王六这座小阁,尚存几分长安风雅。

远山传来鹧鸪的啼鸣,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诗人忽然意识到,这"殊观"之美背后,藏着更深的寂寥——如同王维在辋川看云起时,总想起李林甫当道的朝堂。他蘸墨挥毫,让"萧条见远情"五字力透纸背。暮色渐浓,楼下潺潺的溪水倒映着星光,仿佛要把他未尽的惆怅,都流向更远的江湖。

赏析

诗人笔下的雨后黄昏,是一幅墨色未干的水墨长卷。刚刚放晴的山色被"连空青嶂合"五个字点染得尤为传神,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此句"以青嶂衔接长空,将三维山水压入二维画卷",连绵的青山仿佛主动向天空聚拢,形成浑然天成的青绿屏障。

"向晚白云生"的意象构建极具动态美感,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分析的:"'生'字赋予云气生命质感,既符合山区气象瞬息万变的自然特征,又暗合诗人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暮色与云气的互动,恰似南宋画家米友仁笔下"云山墨戏"的文学再现。

颈联"彼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指出:"'萧条'在此并非衰飒之意,而是唐人特有的疏朗美学,与王维《辋川集》中'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同属以简淡见深远的艺术境界。"这种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的写法,正是盛唐山水诗的重要特征。

尾联"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被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誉为"神韵派绝响"。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解读道:"水流在暮色中愈显清澈,暗示诗人情思经过审美观照后的沉淀过程,与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异曲同工,但更添几分禅意。"这种以有限空间容纳无限情思的写法,完美诠释了唐代诗论"象外之象"的美学追求。

全诗在时空处理上独具匠心,从登楼远眺的横向展开,到日暮水流的纵向深入,形成立体的艺术空间。正如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所说:"诗人将道家'目送归鸿'的哲学观照,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意象,使十五字的五律承载起宇宙般的浩瀚感。"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张力,正是盛唐山水诗最动人的精神气质。

点评

名家点评

张九龄此诗,如清风拂槛,自然高妙。"试上江楼望"五字,便带出登临之兴,不着痕迹。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初唐五言,渐入醇境,此篇已开王孟先声。"

"连空青嶂合,向晚白云生"二句,尤为绝唱。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赞叹:"张曲江'青嶂''白云'之联,天然入画,非人力所能凑泊。其气象浑成,直可追蹑谢朓《晚登三山》遗响。"

末联"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解之甚当:"结句澹远,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韵。水流清处,正见诗心澄澈,此子寿(张九龄字)一生襟抱所在。"

全篇骨重神寒,看似平易,实则字字锤炼。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其"寓奇崛于平夷,化工巧为自然,此盛唐高手所以异于后人处"。读此诗,如见曲江公凭栏远眺,衣袖间自有一段烟霞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