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耒阳溪夜行

2025年07月05日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九龄

译文

耒阳溪夜行
夜晚航行在耒阳溪上
乘夕棹归舟
趁着夜色划着小船归去
缘源路转幽
沿着溪流溯源,小路渐转幽深
月明看岭树
月光下,山岭上的树木清晰可见
风静听溪流
风儿停息,静静聆听溪水流淌
岚气船间入
山间的雾气飘入船中
霜华衣上浮
衣服上凝结着晶莹的霜花
猿声虽此夜
虽然今夜有猿猴的啼叫声
不是别家愁
却并非引发离家的忧愁

词语注释

耒阳(lěi yáng):地名,位于湖南省
棹(zhào):划船的工具,这里指划船
缘(yuán):沿着
岚气(lán qì):山间的雾气
霜华(shuāng huá):霜花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分,一叶扁舟悄然划破耒水的宁静。诗人张九龄罢相南归,途经湘中古邑耒阳,在这条承载着蔡伦造纸记忆的溪流上,开启了这段充满哲学意味的夜航。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秋霜尚未凝结,但政治生涯的寒露已浸透了他的衣襟。

舷边荡漾的水纹里,倒映着岭南贬谪之地的层峦叠嶂。月光如素绢铺展在山林间,恰似他当年在荆州长史任上写就的"海上生明月"之景,此刻却化作更为私密的内心观照。溪声与船桨的应和中,隐约可闻开元盛世渐远的余响——三年前泰山封禅的礼乐,与今日牛仙客入相的朝局,都在这静谧的岚雾里淡去了轮廓。

霜华爬上青衫时,忽然有猿啼穿透水雾。这声音让他想起《水经注》里"巴东三峡巫峡长"的典故,但今夜这哀鸣不再是为迁客骚人而发。船头调转的弧度里,藏着比屈子行吟更通透的领悟:政治风云终将如岚气消散,唯有岭树溪声的禅意永恒。当晨光染白船篷,这位开创清澹诗风的宰相诗人,已在夜航中完成了从庙堂到江湖的精神摆渡。

赏析

夜色如墨,一叶扁舟悄然划破耒阳溪的宁静。诗人以"乘夕棹归舟"起笔,五个字便勾勒出时空的坐标——这是黄昏向夜晚过渡的微妙时刻,归舟的意象暗含倦鸟知还的人生况味。"缘源路转幽"中,"幽"字堪称诗眼,既写溪流曲折的物理空间,又暗示诗人渐入澄明之境的精神轨迹,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此句"幽字有吞吐山河之气"。

月光是这首诗最温柔的画笔。"月明看岭树"化静为动,皎洁月色为岭树披上银纱,树影婆娑间可见王维"明月松间照"的遗韵。而"风静听溪流"更显匠心,诗人以听觉捕捉溪水的私语,南宋《诗人玉屑》评点此联:"视听通感,物我两忘,得陶潜田园真趣"。风静方能听见溪流,这微妙的自然观察,透露出诗人超越常人的审美敏感。

中二联对仗如工笔画般精妙。"岚气船间入"写山雾弥漫,一个"入"字让雾气有了生命,仿佛多情的精灵钻入船舱;"霜华衣上浮"则用通感手法,将视觉的霜转化为触觉的清凉。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激赏这两句:"气韵生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直追谢朓'余霞散成绮'之妙境"。

结尾的猿声堪称神来之笔。诗人巧妙化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不是别家愁"五字如金石铿锵,既是对羁旅愁思的超越,更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句完成从物境到心境的飞跃,将山水诗提升至哲学高度,与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如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开,月光、溪声、岚气、霜华等意象经过情感滤镜的加工,共同构建出空灵澄澈的审美世界。诗人将羁旅愁思转化为对自然的审美静观,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处理,正是盛唐山水诗最动人的精神气质。

点评

此诗如一幅水墨溪夜行旅图,张谦宜《絸斋诗谈》评其"五字一句,俱含远神",谓其"以简净得深邃"。颔联"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二句,沈德潜《唐诗别裁》盛赞:"视听之妙,不在工而在淡,此盛唐气味也。"月光穿透岭树,溪流在静风中低语,物象疏朗而意境丰盈。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一联,黄生《唐诗评》称其"体物入微,而气韵自流",雾气浸润船舷,霜花攀附衣襟,将夜航的寒凉质感转化为视觉的流动之美。结句"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点破其匠心:"以猿声作转,翻出'不是别家愁'五字,便将羁旅况味轻轻缴过,所谓怨而不怒。"

全诗如李渔《窥词管见》所言"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在张若虚式的澄明境界里,暗藏孟浩然式的隐秀风骨。夜航者与自然相融的禅意,正是盛唐山水诗"即景会心"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