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月九日登龙山

2025年07月05日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九龄

译文

九月九日登龙山
重阳节登上龙山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官署中常感拘束,清凉原野寻求开阔。
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楚地游子正值寒秋,站在桓公曾登的古台。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错落有致眺望江山。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远方多么荒凉寂寥,驻足其间心生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东至夏首地势开阔,西抵荆门气势雄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险峻平坦虽不同时,古今景象哪会两样。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先贤远去无法交谈,故老尚能拜访请教。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祭奠古人令人感伤,挥斧追忆前代匠人。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我生性本就闲散,从未忘却幽静志趣。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际遇并非有所贪求,来往皆是顺其自然。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治理国家何其幸运,离开故土却是流放。
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且赏篱下菊花烂漫,再听郢都优美歌声。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浇灌园圃有何作为,於陵隐居逃避相位。

词语注释

昭旷(zhāo kuàng):开阔明朗。
凛秋(lǐn qiū):寒冷的秋天。
历落(lì luò):错落有致。
挥斤(huī jīn):挥动斧头,典出《庄子》匠石运斤成风。
幽尚(yōu shàng):幽静的志趣。
无妄(wú wàng):没有虚妄,顺其自然。
郢中唱(yǐng zhōng chàng):郢都的歌曲,指高雅音乐。
於陵(yú líng):古地名,齐国人陈仲子隐居处。

创作背景

秋日的阳光为龙山镀上一层金箔,桓温曾在此宴饮的旧台早已荒芜,唯有楚地凛冽的秋风年复一年地吹过。张九龄提笔时,大唐开元盛世的光晕正渐渐黯淡,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诗人,此刻却因外放荆州而独对苍茫江山。

他缓步登临的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褶皱里——夏首古渡的樯橹、荆门要塞的烽燧,在秋色中凝成斑驳的剪影。这位岭南出身的宰相诗人,曾在朝堂挥洒《感遇》组诗的孤标,此刻却以刺史身份丈量着楚地的辽阔与苍凉。龙山上的断碑残碣令他想起陶潜采菊的东篱,桓温"木犹如此"的慨叹,更想起自己三年前因谏罢相时,长安城飘落的槐花。

刺史官服上的褶皱还带着宫廷的拘束,而江汉平原的秋风已灌满他的衣袖。当他望见农人修筑的灌园水车,忽然轻笑——这何尝不是於陵陈仲子逃相的隐喻?笔墨在宣纸上洇开,既是对先贤羊祜、杜预治荆功业的追慕,亦是对自身"未始忘幽尚"本心的确认。菊花酒在杯中摇晃,倒映出半个盛唐的云影。

赏析

秋日的龙山在诗人笔下呈现出宏阔与寂寥交织的壮美画卷。开篇"郡庭常窘束"与"凉野求昭旷"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此联"道出了士人挣脱官场桎梏、追寻天地清明的永恒命题"。桓公旧台的典故暗含历史沧桑感,楚客登临时衣袂翻飞的萧瑟形象,成为唐人悲秋的经典意象。

诗人以"清明风日好"的明朗反衬"极远何萧条"的苍茫,这种"历落江山"的眺望视角,被傅璇琮先生评为"盛唐山水诗特有的空间张力"。诗中"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的工对,既展现地理形胜,又暗含《文心雕龙》"视通万里"的审美追求。学者罗宗强指出,这种"夷险异时而古今同慨"的时空观照,正是张九龄诗歌"骨气端翔"的典型体现。

"投吊伤昔人"至"往来是无妄"数联,层层递进展现士人精神困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自为本疏散"的转折,认为"将陶渊明的菊意象与屈原的郢中歌巧妙融合,在疏放中见出士大夫的持守"。末联"灌园亦何为"的诘问,化用《孟子》陈仲子典故,钱钟书《谈艺录》称此结句"以淡语收浓情,似拙实巧"。

全诗将山水形胜、历史沉思与生命感悟熔铸一体,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誉之为"得江山之助而发清商之响"。诗中"菊"与"郢唱"的意象并置,既延续了《楚辞》的悲秋传统,又开创了中唐以后"吏隐"主题的先声,展现出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特有的深沉与旷达。

点评

登高骋目,悲秋寄慨,张子寿此作尽得楚骚遗韵。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九日诗多凄恻,此独以疏宕出之,骨力在少陵、襄阳间。"诚哉斯言!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二句,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曰:"十字写尽秋空疏朗之气,较之'楚天千里清秋'更见唐人胸次。"诗人以画家皴染法勾勒山水,远岫寒林皆作苍茫之色,而"极远何萧条"陡然转出阮籍登广武之叹,钱锺书《谈艺录》谓此"乃将建安风力化入山水清音"。

中段"夷险虽异时"至"挥斤感前匠"诸语,章太炎《国故论衡》独赏其"熔《离骚》之孤愤与《水经注》之奇崛于一炉",尤以"投吊伤昔人"暗用宋玉《九辩》典故而不着痕迹。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更指出:"'於陵逃相'之结,非独慕接舆之狂,实寓开元末年士人普遍之精神困境。"

今观全篇,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评最为精当:"张曲江以庙堂之器作林泉之咏,犹带初唐锦色而已开盛唐先声。其登临所见非止山水,实为古今交汇处士人心史之倒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