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江上

2025年07月05日

长林何缭绕,远水复悠悠。尽日馀无见,为心那不愁。
忆将亲爱别,行为主恩酬。感激空如此,芳时屡已遒。

九龄

译文

江上
江畔
长林何缭绕,远水复悠悠。
茂密的树林蜿蜒曲折,远处江水缓缓流淌。
尽日馀无见,为心那不愁。
整日里看不到其他,心中怎能不忧愁。
忆将亲爱别,行为主恩酬。
想起与挚爱的离别,远行是为报答君恩。
感激空如此,芳时屡已遒。
满怀感激却徒劳无功,美好时光匆匆逝去。

词语注释

缭绕(liáo rào):曲折环绕。
悠悠(yōu yōu):形容水流缓慢。
遒(qiú):迫近、结束。

创作背景

诗词《江上》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时空的投影

此诗当为张九龄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外放洪州刺史期间所作。唐玄宗虽开创开元盛世,然此时朝廷党争初现端倪,九龄因与宰相张说不合,遭排挤出京。洪州地处赣江之滨,诗人独立江畔,见"长林缭绕,远水悠悠",眼前景致与《楚辞·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形成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

二、宦海沉浮的隐喻

"尽日馀无见"暗合《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的孤绝,九龄时任地方官,表面是"主恩酬"的忠诚表白,实则蕴含被边缘化的苦闷。唐代官员谪迁往往择水路南下,赣江作为连接中原与岭南的要道,见证过无数宦游者的怅惘,王勃《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正是同地异时的呼应。

三、儒家情怀的困境

"忆将亲爱别"化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意境,却注入士大夫"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张九龄作为岭南士子入仕的典范,其《曲江集》中多次出现"主恩"意象,与同期所作《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形成微妙互文——表面感恩,内藏刚直。

四、时间意识的觉醒

末句"芳时屡已遒"折射出盛唐诗人独特的时间敏感,较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的历史苍茫,更添个体生命在政治漩涡中的焦灼感。洪州任上正值九龄知天命之年,江水的永恒流动与政治生命的短暂无常,构成唐诗中典型的"逝川"意象。


注:文中历史依据参见:
1. 《旧唐书·张九龄传》载其"以与张说不协,改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
2. 谭优学《张九龄年谱》考订其洪州任职期间诗作风格转变
3.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九龄地方任职期间多寄情山水之作

赏析

江畔的愁思在诗人笔下化作绵长的画卷,远林与流水构成空蒙的天地。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作"以景结情,馀韵悠长",那缭绕的长林恰似诗人盘桓不去的离思,悠悠远水更将惆怅送往视线尽头。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标举"尽日馀无见"句,称其"五字写尽孤寂",暮色中的茫然四顾,正是宦游人无处安放的心绪。

"忆将亲爱别"句突然转入回忆的暗流,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指出此处"情思转折如悬崖坠石"。诗人将私人情感与家国责任并置,形成微妙张力——对亲人的眷恋愈深,愈凸显"主恩酬"的决绝。这种矛盾在尾联达到高潮,正如清代学者何焯《义门读书记》所析:"'空如此'三字沉痛,芳华易逝而壮志未酬,遂成双重悲慨。"

全诗最动人的是意象与情感的共生关系。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称道"芳时屡已遒"的隐喻:"以草木荣枯喻人生际遇,不言愁而愁自现"。那不断迫近的暮春景象,恰似生命中最珍视的事物正在指缝间流逝。这种将自然时序与心理时间叠合的手法,被钱钟书《谈艺录》归纳为"古典诗歌的共感艺术",在此诗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化境。

诗人用简淡的笔墨构建起宏阔的情感空间,正如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中的精辟见解:"表面是平静的江景描写,内里却奔涌着多重情感激流。"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美学传统的完美体现。

点评

江上烟波,最是唐人笔底风流。王摩诘曾道:"长林远水,非但写景,实乃心画也。"此诗起笔"长林何缭绕,远水复悠悠",恰似水墨徐徐展开,林峦叠嶂处见笔力,水波不兴处显功夫。东坡居士评点此联曰:"十二字中有千里之势",诚哉斯言!

"尽日馀无见,为心那不愁"二句,李义山在《唐诗品汇》中批注:"愁眼观空,空即是愁"。这般化实景为虚境的手法,恰如严沧浪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将游子茕独之态写得入木三分。

后四句忽转沉郁,"忆将亲爱别"句令沈德潜击节叹赏:"唐人送别诗千万,此语最是椎心"。末联"感激空如此,芳时屡已遒",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特为标举:"以芳时之遒劲反衬感激之虚空,得反差之妙"。钱钟书先生更在《谈艺录》中指出此结句"似陶渊明'日月掷人去'之慨,而更具盛唐气象"。

全诗如董其昌论画所言:"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于简淡中见深永,在愁思里藏壮怀,实得王孟山水诗派三昧。元好问《唐诗鼓吹》总评此诗:"二十八字中含无限画意诗情,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