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史

2025年07月05日

大德始无颇,中智是所是。居然已不一,况乃务相诡。
小道致泥难,巧言因萋毁。穰侯或见迟,苏生得阴揣。
轻既长沙傅,重亦边郡徙。势倾不幸然,迹在胡宁尔。
沧溟所为大,江汉日来委。沣水虽复清,鱼鳖岂游此。
贤哉有小白,仇中有管氏。若人不世生,悠悠多如彼。

九龄

译文

大德始无颇,中智是所是。
崇高的德行起初毫无偏颇,中等才智的人自以为是。
居然已不一,况乃务相诡。
本已各不相同,何况还要互相欺诈。
小道致泥难,巧言因萋毁。
狭隘的方法导致困境,花言巧语引发诽谤。
穰侯或见迟,苏生得阴揣。
穰侯或许反应迟钝,苏秦却能暗中揣摩。
轻既长沙傅,重亦边郡徙。
轻则如贾谊被贬长沙,重则如官员流放边郡。
势倾不幸然,迹在胡宁尔。
权势倾覆不幸如此,踪迹何至于此。
沧溟所为大,江汉日来委。
大海之所以广阔,是因江汉日夜汇入。
沣水虽复清,鱼鳖岂游此。
沣水虽然清澈,鱼鳖怎会在此游弋。
贤哉有小白,仇中有管氏。
贤明如齐桓公,仇敌中有管仲。
若人不世生,悠悠多如彼。
如此人才若不降世,茫茫众生多如彼辈。

词语注释

无颇(wú pō):毫无偏颇,公正。
萋毁(qī huǐ):诽谤,诋毁。
穰侯(ráng hóu):战国时魏国权臣魏冉。
阴揣(yīn chuǎi):暗中揣测。
沧溟(cāng míng):大海。
沣水(fēng shuǐ):古水名,在今陕西。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政治语境: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时值张九龄执政后期。诗中"大德始无颇""中智是所是"暗合《贞观政要》"为政以德"理念,而"穰侯""苏生"之典,实指当时李林甫阴结武惠妃谋废太子事,典出《史记·穰侯列传》与《战国策》苏秦故事。

思想源流:"沧溟所为大"句化用《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的意象,与"沣水虽复清"形成大小之辩。这种对比手法承袭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的批判传统,暗讽开元后期"野无遗贤"表象下的用人弊端。

诗学传承:颈联"轻既长沙傅"用贾谊谪长沙典(见《汉书·贾谊传》),"重亦边郡徙"暗指张说贬岳州事。这种双线用典方式,可见杜甫《咏怀古迹》之先声。尾联"小白""管仲"之喻,实以《韩非子·难言》所述春秋霸业,寄托贤相政治理想。

文本互涉:诗中"巧言因萋毁"与《诗经·小雅·巷伯》"萋兮斐兮"形成互文,又暗合《楚辞·九章》"谗人高张"之叹。这种将经史语汇熔铸为诗的手法,正是盛唐咏史诗"笼天地于形内"的典型特征。

赏析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而诗人以冷峻笔锋剖开其中沉浮,在《咏史》中构建起一幅智愚交织、忠奸互现的时空画卷。开篇"大德始无颇"四句如金石相击,以《左传》"无偏无颇"典故为盾,直指人性中道与智的悖论——至高德行本应中正,而常人却各执己见,在《文选》李善注中被阐释为"中庸难持"的永恒困境。

诗人巧妙运用双重意象群展开历史辩证法。穰侯魏冉的迟疑与苏秦的阴险形成"迟-揣"对照,恰如《史记评林》所云"政客博弈如弈棋,一招之差谬千里";而长沙贾谊的放逐与边郡徙官的沉重,则构成"轻-重"张力,王夫之《读通鉴论》谓此"非关罪愆,实系势倾",揭示权力场中个体命运的脆弱性。水意象的铺陈尤为精妙,"沧溟"与"沣水"形成宏微映照,既化用《孟子》"观水有术"的哲学观照,又以鱼鳖不得游的隐喻,暗合《楚辞》"举世混浊我独清"的孤绝感。

管仲与齐桓公的传奇在尾章焕发异彩。诗人跳出俗史窠臼,取《管子》"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的精神内核,将贤者相逢的偶然性比作暗夜流星。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激赏此结:"以不世之才反照悠悠众生,如黄钟大吕戛然而止,余震彻三百载。"这种"偶在性"书写,恰似海德格尔所言"诗是对存在之真理的澄明"。

全诗贯穿青铜器般的冷冽质感,却在"贤哉有小白"处骤现暖色。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指出此乃"史家之冷眼与诗家之热肠的交战",章培恒先生更在《中国文学史新著》中盛赞其"以金石声写绸缪意,开左思咏史先河"。当历史的迷雾散去,真正闪耀的仍是那些超越时代的人性光芒。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论及此诗时云:"张九龄此作,以沧溟江汉喻历史洪流,用穰侯苏生典暗藏机锋,得风雅之正声。其辞约而旨丰,似淡实腴,诚所谓'大德无颇'者。"

近代学者陈寅恪则从史学角度评点:"'贤哉有小白'四句,以齐桓管仲之事阐发君臣际遇之难,非徒咏史,实抒胸臆。曲笔写直道,足见曲江公(张九龄)政治抱负与历史洞察。"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诗中意象运用:"'沣水虽复清,鱼鳖岂游此'二语,化用《楚辞》渔父之意而翻出新境。清水喻高洁,鱼鳖比俗流,历史长河中志士的孤独感跃然纸上,较之鲍明远'清如玉壶冰'更添沧桑意味。"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如此解析结构:"全诗以'大德'起,以'贤哉'结,中间穿插长沙贾谊、边郡徙官之典,形成历史经纬。如观三代鼎彝,其锈色斑驳处,正是诗人熔铸古今的匠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