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宛句赵少府

2025年07月05日

解巾行作吏,尊酒谢离居。修竹含清景,华池澹碧虚。
地将幽兴惬,人与旧游疏。林下纷相送,多逢长者车。

九龄

译文

送宛句赵少府
送别宛句县赵少府
解巾行作吏,尊酒谢离居。
脱下头巾即将赴任为官,举杯饮酒告别往日闲居。
修竹含清景,华池澹碧虚。
修长的竹林蕴含清幽景色,华美的池塘倒映碧空如虚。
地将幽兴惬,人与旧游疏。
此地风光正合幽雅兴致,故友却已渐渐疏远难聚。
林下纷相送,多逢长者车。
竹林下众人纷纷来相送,多见德高长者的车马趋。

词语注释

解巾:解下头巾,指结束隐居生活出任官职。
尊酒:指饯别酒。尊,通'樽',酒器。
华池:华美的池塘。华,华丽。
澹碧虚:形容池水清澈映照碧空。澹(dàn),水波荡漾貌;碧虚,碧空。
幽兴:幽雅的兴致。兴(xìng),兴致。
惬(qiè):满足,快意。
旧游:旧日交游的朋友。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柳絮纷飞如雪。王维执笔立于书案前,窗外新竹摇曳的簌簌声与砚中墨痕交融,他正为即将赴任的友人赵少府撰写赠别诗。此时正是开元盛世,文人雅士多怀兼济天下之志,而赵氏"解巾行作吏"的抉择,恰是盛唐士人典型的人生轨迹——褪去隐逸的头巾,踏入仕宦之途。

案头烛火映照着诗人凝思的眉眼。他忆起与赵少府在终南山下的雅集,那时"华池澹碧虚"的景致犹在眼前,曲水流觞间论诗谈玄的闲适,终将让位于案牍劳形的仕途。王维特意拈出"修竹"意象,既是对辋川别业实景的描摹,更暗含对友人品格的期许——愿其如竹般保持清峻风骨。

诗人笔锋轻转,以"地将幽兴惬"道出仕隐之间的矛盾。唐代士人常在"林下"与"庙堂"间徘徊,赵少府此番赴任,注定要与"旧游"渐疏。但王维终究以盛世特有的通达作结:纵然身处宦海,只要心存林泉,"长者车"的造访仍可延续文人雅士的精神传承。那络绎不绝的车辙,恰似将终南山的烟霞,一路铺展到远方的任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淡笔墨勾勒出仕隐之间的微妙心境,宛如一幅水墨氤氲的送别图卷。开篇"解巾行作吏"五字便暗含张力,葛巾解下象征隐士出山,而"尊酒谢离居"的饯别场景中,"谢"字尤见精妙,既含辞别之意,又暗藏对闲居生活的辞谢,这种双重语义被清代学者纪昀赞为"澹语中含不尽之意"(《瀛奎律髓汇评》)。

颔联"修竹含清景,华池澹碧虚"构建出澄明的意境空间。修竹意象自魏晋以来便是高洁人格的象征,此处"含"字赋予静态景物以包容的生命力;华池碧波与天色相融的"澹"字,被王夫之评为"一字千金,尽得风流"(《唐诗评选》),这种物我交融的描写,实则暗喻赵少府澄明如镜的为官心境。

颈联转折处尤见深意,"地将幽兴惬"中的"地"字,明代唐汝询解读为"非人无情,乃地使然"(《唐诗解》),暗示地理变迁对人情的影响。而"人与旧游疏"句,表面写友情疏淡,内里却藏着"虽疏犹念"的复杂情愫,这种含蓄表达被沈德潜称为"盛唐气骨,中唐神韵"(《唐诗别裁》)。

尾联"林下纷相送,多逢长者车"最耐寻味。林下典故暗用竹林七贤故事,而"长者车"典出《史记·陈丞相世家》,两种意象的叠用,既表现送别场面之盛,又暗示赵少府兼具隐者风骨与仕途通达。清代黄生《唐诗矩》特别指出:"结句看似平铺,实含'仕隐两得'之羡",这种含蓄的赞美正是盛唐送别诗的精髓。

全诗在空间处理上极具匠心,从离居之室到修竹华池,再拓展至广阔林下,形成由近及远的视觉延伸。而情感脉络则相反,由表层的饯别之礼,渐次深入至对友人品格、际遇的深层观照,这种外放内收的结构,恰如胡应麟所言"盛唐绝唱,气象浑成而神韵自远"(《诗薮》)。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王摩诘"修竹含清景"五字,写尽林泉高致,东坡所谓"诗中有画"者,此其典型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解巾"二语,已见宦情如水;"修竹"一联,更觉尘襟尽涤。结处"长者车"三字,不写离情而离情自现,此盛唐含蓄处。

陆时雍《诗镜总论》论
太白尝言"清水出芙蓉",观少府此作,华池澹碧虚之句,天然去雕饰,正得此妙。林下相送之景,尤见唐人气度——以简淡之笔,写深挚之情。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按语
五律贵在气象浑成,"地将幽兴惬"一联,似对非对,化骈为散,与右丞"行到水穷处"同臻化境。末句暗用陈寔典故,而如盐著水,此所谓"用事不使人觉"也。

钟惺《唐诗归》眉批
"尊酒谢离居"五字,抵得江淹一篇《别赋》。摩诘诗如初祖西来,不立文字,此作直是拈花微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