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2025年07月05日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九龄

译文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秋水退去,沙洲显露;寒霜降临,天空澄澈如水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倚靠栏杆极目远望,渡口路途勾起无尽思绪。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心绪飞向江山之外,目光穷尽处烟云缭绕。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江水滔滔难分清浊,忙碌奔波终究无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我到此地双鬓已衰,谁还谈得上冠带飘扬。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槽中马蜷缩困顿,笼中鸟渴望远行。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岁暮天色渐暗,终日徒然惶惑。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万物贵在顺应本性,负累只因追逐虚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回首方知今日醒悟,追悔叹息何时能安宁。

词语注释

潦(lǎo):积水。
沙衍:平坦的沙洲。
役役:劳碌不息的样子。
华缨:华丽的冠带,喻显贵身份。
踡跼(quán jú):蜷曲不伸的样子。
晼晚(wǎn wǎn):太阳将下山的光景。
屏营:惶恐不安的样子。

创作背景

秋日薄暮时分,诗人独倚高楼,眺望南江蜿蜒流入始兴郡的苍茫景致,胸中块垒化作笔下珠玑。此诗约作于张九龄罢相贬任荆州长史期间(开元二十五年左右),彼时大唐盛世帷幕下暗藏党争漩涡,这位开元名相历经宦海沉浮,在霜天寥廓中顿悟人生真谛。

霜色浸透的宦途
「潦收沙衍出」二句以极简笔墨勾勒晚秋气象——洪水退去的沙洲重现,寒霜凝结的苍穹澄澈如晶。这肃杀而明净的天地,恰似诗人被剥去政治华裳后的精神世界。史载张九龄因反对重用牛仙客等寒门将领触怒玄宗,其「风矩如画」的君子风骨终不敌李林甫的权术机心。

望中的人生镜像
「伏槛长眺」时,南江流水与始兴古道在暮霭中交织成命运隐喻。始兴郡(今广东韶关)正是诗人岭南故乡所在,这凝望中既有「江山外」的故园之思,更暗含「烟云生」的朝局之忧。《旧唐书》载其「每见帝,极言得失」,此刻却只能将「役役何成」的慨叹揉碎在滔滔江声里。

枥马与笼禽的哲学
诗中「踡跼」的马驹与「念遐」的囚禽,实为诗人双重困境的写照:既困于荆州任上的政治桎梏,又怀「追叹何时平」的未泯壮志。这种「身累近名」的顿悟,与他在《感遇》诗中「草木有本心」的吟唱形成深刻呼应,折射出盛唐士人在功名与天性间的永恒挣扎。

暮色渐浓时,登楼的身影终成盛唐气象中一道清癯的剪影——这是用晶霜般的文字镌刻的士人精神史诗,在江流与岁晚的永恒对话里,藏着整个开元时代的体温与叹息。

赏析

暮秋登楼,远眺南江蜿蜒流入始兴郡的路径,诗人张九龄以清峻笔触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秋晚图卷。"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二句,以水退沙显、霜凝天澈的物候变迁,构建出疏朗而凛冽的时空框架。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气象宏阔而肌理细腻",正是捕捉到其将天地大观与微观感知熔铸一体的艺术特质。

"伏槛一长眺"至"望尽烟云生"四联,展现诗人凭栏远望的绵邈情思。津途、江山、烟云等意象层叠推进,形成纵深感极强的视觉长廊。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称许"思来江山外"句:"五字摄尽登临神理,非独目力所及,更见心绪之邈远"。这种超越物理视界的"心理远眺",正是盛唐山水诗独有的精神气象。

诗中交织着双重情感张力:一方面,"滔滔不自辨"以江水的奔涌不息隐喻生命盲目流动的困惑;另一方面,"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通过羁马困禽的意象,具象化展现仕途束缚与精神自由的冲突。学者葛晓光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此中既有谢朓式宦游倦怠的传承,更透出张九龄作为开元贤相特有的政治忧患意识"。

结尾"物生贵得性"的哲思升华,完成从即目写景到生命体悟的飞跃。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此句"化用庄子天性命题,将山水观照提升至存在之思"。而"内顾觉今是"的顿悟,与陶渊明"觉今是而昨非"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呼应,展现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澄明心境。

全诗以晶霜秋色为底色,以江路烟云为脉络,最终凝结为"身累由近名"的生命忏悔。这种将自然意象、宦游体验与玄学思辨完美融合的创作范式,正是张九龄对初唐宫廷诗风的超越,亦为后来王孟山水诗派开辟了新的艺术路径。

点评

名家点评

张九龄此作,以秋晚登楼之目击,写南江入始兴郡之路,气象宏阔而情思绵邈。"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二句,已见唐音高华。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发端肃爽,'霜降'句尤得秋神,直摩谢朓之垒。"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以下,渐入深沉。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谓:"'思来江山外'四句,俯仰苍茫,有神无迹,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先声也。"其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江山,顿生"役役且何成"之叹,正是六朝以来文人宇宙意识与生命焦虑的交织。

"我来飒衰鬓"至结尾,由景入情,转见悲凉。明人钟惺《唐诗归》点出:"'枥马''笼禽'一联,物我双写,羁绊之痛跃然。结语'内顾觉今是',似悟而实悲,与陶公'觉今是而昨非'异曲同工。"此中"物生贵得性"之思,实为九龄一贯的儒道交融思想之体现,清人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其"寄托遥深,得风雅之遗"。

全诗骨力遒劲而风神散朗,王夫之《唐诗评选》总论云:"曲江诗如轻云袅空,寒玉漱水,而气自沉雄。此篇尤见其老成,以淡远写壮阔,岭南诗派之祖也。"